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深港关系四百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70212
  • 作      者:
    苟骅[等]主编
  • 出 版 社 :
    海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本由南方都市报策划、40多名记者历时半年采写编辑而成的《深港关系四百年》,全面生动地展现了400多年来深港地区血浓于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史,时空纵横交错,资料丰富翔实,非常值得一读。这是民间对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的一份纪念,也是民间关心和推动深港合作、共建世界级大都会的一项努力,显示了深港合作深厚的民间基础。
展开
内容介绍
    《深港关系四百年》是凝聚了本报40余名采编人员心血的一部大型断代深港关系编年史,全书共计52个章节,20余万字,系统记述了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起,深圳和香港从东莞县分离,单独设立新安县建制至今的深港关系史,填补了400余年来深港关系研究的一段空白。
展开
精彩书摘
    公元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首设新安县,抗倭能力大增,深港边民重新安居乐业。然而,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清廷为镇压南部沿海抗清复明志士发布的一纸“迁界令”,却给新安边民带来长达8年的迂徙之苦,这也是深港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短暂的由南往北回迁史。
    封锁郑成功下达迁界令清朝初年,反清复明志士退守东南沿海继续抵抗,其中力量最强大的是据守台湾的郑成功将军,他拥有强大的水师,其部下同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居民交,主密切,除交换生活必需品外,还到东南沿海岸边种庄稼。加上很多士兵本来自福建和广东沿海,亲戚往来十分频繁。清政府为了斩断东南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联系,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式发布“迂界令”。当年12月颁布的《严禁通海敕谕》称:“郑或功盘据海徼有年,以波涛为巢穴,无田土力可以资生。一切需用粮米、铁、木、物料皆系陆地所产,若无奸民交通商贩,潜为资助,则逆贼坐困可待。”随后,朝廷派官员到东南沿海各村张贴告示,但老百姓哪能说走就走,有的老百姓念着庄稼需要收割,有的想着台湾的战火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烧到这里来,有的还心存侥幸以为皇帝会改主意。于是,清廷派出大批官兵强行驱赶,并强行毁坏田舍、村镇、城廓,百姓限期搬出,违者以军法论处。初迁时,只限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被迫北迁的深港百姓只能带着可随身携带的小家当仓促上路。新安无百姓知县奏请撤被迫离乡的百姓开始还指望很快就能回迁,但官府动用军队,挖界沟,筑界墙,设烟墩,严禁任何人进入界内,越界者死。回迁无期,随身携带的银两也用尽了,生活无着,出现了“夫弃其妻,父别其子,兄别其弟”的悲惨场面。丈夫哭着送妻子“跟他人去作为婢女,免得大家都饿死”,做父亲和兄长的眼含泪水让儿子或兄弟“暂且到人家去打工养活自己”,即使是一些大富人家,有的也被迫转做奴婢,有的无处安身只能去投军,还有一些年老体衰最后毙尸路边,惨不忍睹。
    到康熙年间,“迁界令”仍一道又一道地颁发。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新安县居民已内迁50里,迁出区域占整个新安县域的三分之二。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清廷“时以迁民窃出鱼盐,恐其仍通海舶”,又F令再内迁30里,新安县境内的居民几乎迁完。最后在当时两广总督的求情下,曾保留了24个乡。但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剩余的24个乡也不能保,近的撤到东莞,远的不知所终。及至康熙六年(1667年),由于新安县百姓已经全部北迁,堂堂一县衙门没有百姓可管,时任知县张璞奏请撤销新安并入东莞县,朝廷批准。康熙迁海令涉及中国所有沿海地区,而因迁界而被迫撤县的,新安县是绝无仅有的。
    进士去求情全村得幸免据考证,在新安县大规模迁界过程中,还有少数幸存的“钉子户”,其中一户就在今天的深圳沙井街道一带。当地恩德乡有一个三都衙边村,村里有位年轻人叫陈隽蕙,他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赴京师参加辛丑科会试,登马世俊榜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迁界之时,他正在家里等候皇帝任命,眼看靠晒盐为生的父老乡亲就要失业,他恳求迁界官员给一条活路。
    考虑到他可能前途无量,迁界官员给了他一个面子,同意这个村里的人可以凭借一道特许的腰牌进出,但只能晒盐,不能在村里居住。还有一户是香港新界地区的邓氏家族,他们虽然没有陈隽蕙这样的进士,但是家族势力不小,或许是打通了官府的某些关节,这个邓氏家族被准许撤到最靠近边界的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深圳沙井茅洲河一带。据说,后来再次迂回今天的香港地区后,邓氏家族还把茅洲的南海洪圣大王请到了今天的香港元朗。
    巡抚求复界总督被罢官“迁界令”一直持续了将近8年。当时的广东巡抚王来任,非常同情新安北迁居民的悲惨遭遇,于康熙六年冒死上疏请求复界。他在《展界复乡疏》中写道:“沿海边民,惨被荼毒,或被戮而尸骸遍野,或被掳而骨肉星分,或被横征而典妻儿,颠连万状,罄竹难书。”并指出“迂界”政策不仅给民间造成深重灾难,还使全省每年减少地丁钱粮30多万两,几十万失去生路的边民成为盗贼。然而,王来任很快被罢官,病死在广州,广东广西总督卢兴祖也受牵连被革职。随后,山东巡抚周有德升任广东广西总督,内国史院学士刘秉权任广东巡抚,这两位官员也对迁海政策提出质疑,继续上疏朝廷,痛陈“迁界”之害。康熙八年(1669年)正月,清廷终于取消“迁界令”,准许康熙三年迁界地区居民回迁恢复原籍。同年七月,康熙皇帝下诏恢复新安县。至此,长达8年的北迁浩劫终告一段落。
    新安百姓被迫北迁,深港地区沿海农业生产、渔盐采集、对外贸易都遭到巨大的破坏。迁界前,新安县人口6851人,盐丁3818人,国家征收赋税粮食11652石;迁界后,新安人口2172人,盐丁127人,国家征收赋税粮食2837石。由于人口稀少,清廷不得不从广东各地招募人丁迁居新安。根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每年都招入数十至数百居民来到这里,重新开垦荒地。迁界之前,新安县盐业发达,因迁界致盐业长期荒废,再加上珠江口海水逐渐变淡,盐质量大不如前,大部分回迁盐民不得已转以捕鱼、养蚝为生。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回
深港并肩抗倭寇  朝廷下诏设新安
第二回
八年迁界撤新安  四方流离典妻儿
第三回
新安劫后重设县  知县颓垣描八景
第四回
清廷平乱开海禁  英人虎视香港岛
第五回
赖公统大鹏水师  英人败九龙海战
第六回
英军紧逼索赔款  清廷议和割香港
第七回
英人陈兵香港岛  官绅捐建九龙寨
第八回
尖沙嘴一朝沦陷  九龙南旦夕异域
第九回
英公使强行拓址李大臣出让新界
第十回
英人强占深圳墟  官民逐回新界地
第十一回
英促建广九铁路  中迫借百万巨款
第十二回
英人歧视遭投毒  华人崛起当议员
第十三回
三洲田举旗反清  起义军兵败赴港
第十四回
省港大罢工爆发  深圳接待站热络
第十五回
深港相继被攻占  东纵港九袭日军
第十六回
日军占香港孤岛  东纵救文化精英
第十=f=回
邱吉尔拒还香港  蒋介石迫签新约
第十八回
日军投降让香港  英人抢驻占主权
第十九回
解放军止步罗湖  共产党计议香港
第二十回
香港饱经水荒苦  宝安纾解燃眉急
第二十一回
深圳军演急叫停  金门炮战紧开锣
第二十二回
难度日贫民离乡  谋生计万人赴港
第二十三回
陶铸默许搞开放  宝安见机做贸易
第二十四回
港督谋长期管辖  邓公创一国两制
第二十五回
袁庚擂改革战鼓  蛇口崛海港新城
第二十六回
江泽民力推罗湖  南大门搬山填塘
第二十七回
邓小平定名特区  江泽民考察贸易
第二十八回
“三来一补”初试  水农民做工尝甜头
第二十九回
副县长新界学艺  宝安人香港养鸡
第三十回
钦差宝安搞调研  中央派发定心丸
第三十一回
外商陷通信障碍  中英建深大电话
第三十二回
小平批再造香港  深圳谋发行货币
第三十三回
深港合资创名牌  中华单车俏全球
第三十四回
深宝安试水江湖  大坑村富甲天下
第三十五回
竹园打破大锅饭  全国首推“炒鱿鱼”
第三十六回
深圳启司法改革  蛇口诞首家律所
第三十七回
港督访深谈合作  边境增辟新通道
第三十八回
沙头角增开口岸  中英街重现盛世
第三十九回
两岸共遭洪涝灾  深港携手治水患
第四十回
二线关严防死守  偷渡者淘金梦碎
第四十一回
中央建议深直辖  辅港直辖梦终破
第四十二回
深圳人首拍土地  港媒体盛赞革命
第四十三回
借鉴香港酿政改  政务咨委终放弃
第四十四回
邓小平南巡深圳  迎寒风凝望香港
第四十五回
深港共谋创新园  兄弟合作高科技
第四十六回
深港携手搞建设  地王大厦插云霄
第四十七回
智障童误闯罗湖  两地警民夜搜寻
第四十八回
忆国耻警钟长呜  售假货富庶不再
第四十九回
皇岗全天候通关  深港无缝隙对接
第五十回
李鸿忠签大协议  许宗衡首提同城
第五十一回
内地孕妇攻香港  两地合力拉铁闸
第五十二回
西部通道连深港  元朗灯火在咫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