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浪漫,尘封半世纪,2006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年度摄影师金奖得主,十万底片首次披露:《香港的另一面:一位摄影师眼中的六七十年代》。<br> <br> 蒙敏生的影像作品述说了"革命"和"生活"两种境地,这不是"革命+生活",相反,革命有革命的逻辑,生活有生活的逻辑,照片里的人物被这两种不同的逻辑困扰、争夺。蒙敏生必然肯定革命的正当、合理,但出于天性和阅历,他又不能忘情于那飘离在坚硬的革命之外的柔软的人性区域。<br> ——姜纬(策展人、摄影批评家)<br> <br> 蒙敏生的摄影是上世纪香港摄影中的一个另类。他的摄影交织着那个时代来自中国大陆的左派社会意识形态,和香港底层社会的情感,以及沙龙摄影的艺术思维方式,是一个多义的影像文本。因此,他的摄影具有难能可贵的社会历史意义。<br> ——鲍昆(策展人、摄影批评家)<br> <br> 人在天堂,很难理解地狱。蒙敏生先生的作品就在两者间相望。凭一心热血和有点幼稚的憧憬,碰出些创意的火花。不忘受"迫害"的劳苦大众,也常抽空制造天堂的靓女。<br> ——刘博智(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与设计系教授、摄影家)<br> <br> 香港是一个奇特之地,它不仅有一百年以上的殖民史,而且还是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但出于各种原因,一般人对香港历史的这种特质缺乏了解。近三十年来,香港的意义越来越为国人所熟悉。特别是九七回归之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香港。不过,香港那深邃的一面仍然不为人知。现在,通过蒙敏生的影像,香港的这"另一面"开始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以蒙敏生漫长的摄影生涯和独特的左派经历,他所告诉给我们的,就不仅仅是香港的繁华,还有香港的挣扎。从这个意义来说,蒙敏生的"香港"是不得不知道的。<br>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