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洛水?Е河映王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062748
  • 作      者:
    端木赐香著
  • 出 版 社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会馆文化丛书(第1辑)》试图从会馆入手,在呈现我国明清商业文明繁盛的同时,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力,梳理中华会馆、特别是商业会馆成长发展的脉络,展现其缤纷流华、富有启迪作用的文化内涵,勾勒贯通中原的悠悠商路,描述当年群雄逐鹿的商战烟云,再现山陕甘商人诚信为本、自律恭行、取财有道、天下为公等理念,以期有助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丛书图文结合,字蕴深厚,是了解中国古代商业会馆的通俗读本,也是研究会馆文化的珍贵文献。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展开
内容介绍
  当历史的面纱一层层褪去,山西商人在历史上制造的辉煌与奇迹慢慢在世人面前展现,时至如今,他们留给后人的财富依然很多。这些财富中,无形的,是山西商人的经商理念与诸多人文启示;有形的,是晋派建筑艺术,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山西老宅院时,山西商人留在洛阳的两处建筑——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自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明清的山西商人已风云不再,这两座会馆却以无声的形式,凝固的音乐,弹奏着山西商人曾经的辉煌,走进这些建筑,发现山西商人的生活点滴与商业足迹,体会山西商人的商业理念与地方人文,感受山西商人的文化之脉与建筑风格,触摸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与价值伦理,并遗过它们,看中西建筑之文化差异与路径依赖,以期对现实社会有所启迪与借鉴,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展开
精彩书摘
  对洛阳商业与商业地位起巨大促进作用的当是隋炀帝,这也叫无心办好事吧。炀帝准备迁都洛阳时,除了大力营造洛阳,迁富户于洛阳之外,还有一项重大的举措:开凿运河。第一步,开通济渠,引涧水、洛水到黄河,再引黄河到淮河。然后修通邗沟,引淮河到长江,沟通江淮。第二步开永济渠,引沁水南到黄河,北到涿郡(今北京附近)。第三步,开江南运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纵贯八百余里。三步工作完成后,洛阳成为天下中心枢纽,南到杭州,北抵北京,东至海,加上原先的陆路交通,使得洛阳交通更加方便,经济更加繁荣,市内商业区有丰都、大同、通远三市。丰都市称为东市,周八里。据《大业杂记》载:“ 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大同市称为南市,周四里。通远市称为北市,((大业杂记》载:此市“东合漕渠,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 。
  到了唐代,洛阳的商业依旧兴旺。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河南洛阳与陕西西安曾有过打“群架”的倾向,围绕的焦点就是:西安与洛阳到底谁是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西安那边说,这个还用争论?国际上都承认西安是起点呢。洛阳这边,包括众多河南学者,在写书的时候至少会把唐代的洛阳当作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这个争论至今尚无定论,不过,隋唐时洛阳商业兴盛,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洛阳做生意的,除了晋商之外,还有不少的胡商,洛阳至少是个国际性商业大都市了。
  宋时,虽然赵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与他的同胞弟弟赵匡义就出生于洛阳,但赵宋的都城并没有建在洛阳,而是改在了开封。据说哥俩意见不一致,哥哥想衣锦还乡,迁都洛阳,提出的理由是“欲据河山之固”。弟弟的回复是“在德不在险”,意思是,以德治国。虽说弟弟的意见占了上风,大宋也没有定都洛阳,但这并不妨碍洛阳的商业发展。开个玩笑,《清明上河图》中的晋商,至少要路过洛阳。
  宋以后,洛阳地位衰弱,降为陪都。特别是宋元时期,洛阳战乱频频,徭役赋税繁多,水旱蝗灾严重,人口大量死亡和外迁。没有办法,从明政府开始实行移民政策。山西百姓年景较好,人口富裕,政府便给予其耕牛、种子、路费等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移民中原,于是大量山西移民来到洛阳。史书记载:洛阳接受的第一批移民乃是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这批移民乃山西泽州、潞州的无业者。后又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正统九年(1444年)、正统十年(1445年)接收大量移民。仅正统十年的这次移民就达20余万人。由于当时办理移民手续的官府机构设在洪洞县广盛寺外的大槐树下,后来迁到各地的移民就把当年办理移民手续的大槐树作为自己的故乡,据说连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也给移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民间有关移民的版本可没有如此温情脉脉,也许是中国乡民不愿背土离乡的缘故,所以中国民间口头相传的移民史都是血泪斑斑的。我小时候,母亲也常逗我们,让我们看脚上的小指,说:如果是复甲,那么老家就是老槐树底下。民间传说,当时的明政府骗人,说:凡集合在大槐树底下的,便不用移民。可等大家高高兴兴地集合好后,却发现被军队包围了,当场押解大家走向移民路,遂导致这些移民遗传下三个标志性烙印:第一,看小脚指指甲,如果是复甲,定是大槐树下来的。因为当时为了做标记,防止大家逃跑,每个移民的小脚指指甲上挨了一刀。第二,背着手走路。在路上习惯挨捆了,解了绳子,俩手还在背后背着,做挨捆状。第三,把上厕所叫做解手。在押解的路上要大小便,得叫解差:长官,请解手,俺要方便!时间长了,语境有了,大家就直接喊:解手,解手! 民间传说非常有意思,且不论其真假,山西移民大量来到中原,而洛阳地处中原之中吸收不少山西移民却是事实。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得洛阳人口再次减少,清初移民,移入洛阳的还是山西人最多。这些移民一到,既能繁荣洛阳农业,又能带动洛阳商业,何况洛阳的坐地商、居间商与行商中又有很多是晋商呢?《隋书·地理志》中云:“其俗尚商贾,机巧成俗 ”,说的虽是洛阳人,但是洛阳的这种商俗,却显然是晋商与洛阳土著们之间的“交叉感染”所致。
  ……
展开
目录
引子 从余秋雨“抱愧山西”说起
一、当晋商遭遇洛阳
(一)九州腹地、天下之中的古都洛阳
(二)晋商在洛阳建立会馆
二、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及艺术形式
(一)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及其讲究
(二)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解读
三、潞泽会馆的建筑艺术及文化意蕴
(一)潞泽会馆的基本布局及其讲究
(二)潞泽会馆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解读
(三)民俗博物馆及洛阳传统民俗
四、透过洛阳会馆看中西建筑文化之差异
(一)中国古典建筑的“满地趟”精神
(二)中国古典建筑“小中见大”的精神
五、透过会馆碑刻资料看洛阳晋商
(一)潞泽会馆碑文及碑碣
(二)山陕会馆碑刻资料
(三)透过碑文碑碣看洛阳晋商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