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05181
  • 作      者:
    郑曦原编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
  当我们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除了好玩,更多的感觉是惊讶,居然有那么多自己未曾察觉到的东西。——《三联生活周刊》
  本书也算是历史,谁在史料上作功夫谁就是准史家。——《中国时报》(台北)
  该书的编辑意义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周振鹤
  读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再读《帝国的回忆》,实在有趣。——作家 池莉
  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是《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是该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有关中国的各种报道、通讯、评论的合集,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着实让人吃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展开
作者简介
  郑曦原,1963年5月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入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1860年10月9日
  据英军随营记者佚名报道:
  英军宿营地,距北京东北大门一英里。我们于6日再次扎营。同天夜晚,清国皇室的颐和园、圆明园被联军占领。昨天,小迈克斯、巴夏礼、亨利·洛奇等被清方释放并已回到公使馆。
  我4日从离通州六英里的宿营地给你们发了一封信,现在这封信很可能已经到了你们手中。那封信发出的第二天,联军为了寻找鞑靼军队而开始搜索行军,当时预计四五英里外就会发现他们的大队人马。但这两支部队的前锋搜索过大片的乡村后,并未发现敌人的踪影,甚至就连一个丢弃的营帐也未见到。我们于下午1点钟停止搜索。侦察分队是昨天夜晚派出的,他们曾与鞑靼人的哨兵遭遇。鞑靼人向他们开了三枪。6日一大早,我们又出发了,但当我们最终发现鞑靼军队曾驻扎的位置时,一切早已寂然无声了。
  这一带建有一些非常高的砖窑,站在上面可以清楚地望到五英里外北京城的几座城门和城墙里面的其他建筑。我军继续追击,穿越了一片林木茂密的乡村地带。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土木工事。这些工事沿着这座首都的北面延伸,离北京城约有一英里远近。在这些土木工事附近不到半英里的距离内有些房屋,在这时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些鞑靼人。英国皇家骑兵队向他们发起了猛烈攻击,迫使对方丢下八名死伤队员逃走,而骑兵队在这场小突击中有一人受伤。
  防御工事阻断了一条通往北京东北大门的笔直大道,我们就在这些工事上掘开一个60~80码的缺口,正与那条大道的宽度相同。部队从这个缺口进入,然后向右转,停到了我们现在站的地方。这时我们发现在防御工事的内部还建筑了一道40~50英尺高的副堤,这要是掌握在一支精锐部队手中,的确是一道非常坚固的防线,恐怕英国军队的大队人马就驻扎不到这里了。
  为何我军没按计划继续向圆明园挺进尚不得而知。而法军和我军的骑兵队,连同一些炮兵则按计划向圆明园进发。但法军落后于我军两个小时才到达那里。彼时,已到达那里的英军部队正在等待着其余部队。当法国人到达时,英军指挥官提议与他们合作。法国人要求英军绕到园后去切断鞑靼人的退路,而他们自己则从正面进攻皇家园林。法国人的确进攻了,他们发现圆明园中有300名太监在负责,另外只有40名男人在掌管着花园,他们中只有20人有武器。皇家园林方面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两名太监被杀,而法军有两名军官受伤。接着,法军就占领了这座皇家园林。
  据说我军没再继续前进的原因是发现一支鞑靼军队出了北京东北大门,并且在往南的方向消失,因此我们应该追击他们。我想这是个假情报。
  从我们宿营地工事的外面,沿着一条曲折的路到位于西北方向的圆明园,大约有五英里的路程。在马戛尔尼①阁下的公使馆中,斯当东②的文章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大清国的作品都对圆明园进行了描述。然而,最近这两天发生在那里的景象却是任何笔杆子都无法恰当描述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抢掠被认可。贵宾接待厅、国宾客房和私人卧室、招待室、女人化妆室,以及其他庭园的每个房间都被洗劫一空。清国制或外国制的艺术品有的被带走,有的体积太大无法搬走就把它们砸毁掉。还有装饰用的墙格、屏风、玉饰、瓷器、钟表、窗帘和家具,没有哪件东西能逃过劫难。数不清的衣橱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服装、外套,每件都用华贵的丝绸和金线刺绣着大清皇室特有的龙纹,另外还有统靴、头饰、扇子等等。事实上,房间里面几乎到处都是这些东西。储藏室装满了成匹成匹的上等丝绸,一捆一捆地摆放着。这些丝绸在广州光买一匹就要花20~30美元。粗略估算,这些房间里的丝绸肯定有七八万匹之多。它们被扔在地上随意践踏,以至于地板上厚厚地铺满了一层。人们拿着它们彼此投来投去,所有人都尽其所能拿走了他们所看中的丝绸。这些丝绸装了很多车,捆绑这些车辆用的不是绳子而是丝绸。整个法军营地都被这些抢劫来的丝绸堆满了,法国人用它们来做营帐、床铺、被单等。
展开
目录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 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新闻专稿: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
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
述评:英国鸦片贩子力阻清国禁烟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一)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二)
四川巴塘发生强烈地震,3000人丧生
新闻专稿:广州的一天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
述评:罪恶的鸦片贸易
清国人口数字引起争论
首家机器棉纺织厂在上海建立
述评:清国苦力价几何?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特稿:大清国邮政专述
述评:清国的丝绸工业
述评:清国的财税稽征制度
亡命天涯的传教士
述评: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电灯将照亮北京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清廷颁诏禁止妇女缠足
述评: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变化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
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
一份清国讣告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清国人将一天时间划分为12个单位
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
述评:“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
中文报纸在上海的发行量稳步上升
5020卷《古今图书集成》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述评:汉语奇异的表达形式
述评: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
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新闻专稿:清国报业见闻
慈禧皇太后以孔子伦理观反击西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私运纽约记
清国特使向美国赠送5000册中华图书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述评: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扑朔迷离
新闻特写:清国皇亲国戚多达四万
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业秘书
……
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
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
第六篇 革命的抉择
第七篇 绝境的奋争
附录:《纽约时报》晚清报道选辑总目录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