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对付祖大寿的经过,很值得佩服。皇太极与汉族的明朝为敌,他的度量、见识与谋略,均够得上被称为“英主”。
祖大寿的一生,不仅是可歌、可泣,而且是可悲、可悯。他是辽东人,积功升到游击,在熊廷弼的麾下颇有表现。王化贞溃败之时,他带了一部分人走到觉华岛。孙承宗与袁崇焕均很赏识他,叫他负责督造宁远城,他把城造得很坚固。努尔哈赤来攻宁远,被他放炮打走。皇太极再攻宁远之时,他带了四千精兵绕到皇太极的后方,使得皇太极不得不退。
袁崇焕把他提拔为“前锋总兵”,又与他同时回师救援北京。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把袁崇焕逮捕,他气愤不平,同时也很怕自己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就带了自己所统率的一万五千兵离开北京,想冲出山海关,被孙承宗留住。
孙承宗命令他,会同山海总兵马世龙与蓟州总兵杨肇基,从金军手中收复滦州,又收复永平。其后,派他防守锦州,又派他修筑锦州东边四十里的“大凌河城”。
他修筑大凌河城,才筑了一半,皇太极便已亲自率兵来打。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到了城边,却不敢立即和他交锋。
皇太极把很多的军队,分布在大凌河城的东、南、西、北四面,每面均设有前锋与主将。
祖大寿被包围得紧紧地。
皇太极而且下了命令,掘一条长壕,一丈宽、一丈深,环绕这大凌河城;壕的外面,再造起一圈高墙;离开高墙五丈之处,又筑一圈五尺宽、七尺五寸深的壕;此外,每个营垒之外,也各造一圈五尺宽、五尺深的壕。
大凌河城与锦州之间的大道,皇太极派炮兵加以切断,阻住锦州的援兵。
九月间,总兵吴襄带了七千人来,被皇太极打走。吴襄又和宋伟带了四万人来,与皇太极在小凌河边对阵。吴襄、宋伟大败,有姜新等二十三个副将被皇太极俘虏。
十月间,皇太极派姜新进城,向祖大寿说降。祖大寿要求皇太极宣誓,决不屠杀将吏兵民。皇太极答应,祖大寿这才率领全体官兵(除了一位副将何可纲以外),对皇太极作(第一次的)投降。何可纲作了牺牲品,被杀。
皇太极不但在祖大寿出降以前,亲自按照祖大寿所写的誓文对天宣誓,而且在祖大寿降了以后和他谈了很久,把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都赏赐给他。
第二天,皇太极派阿巴泰带四千兵,化装为明军,跟随祖大寿混进锦州。不凑巧,这一天大雾,阿巴泰和四千兵无法前进。
祖大寿请皇太极派他和二十几个随员,轻装简从先去锦州作内应,皇太极相信了他,准他去。
他一到锦州,就又把锦州死守起来。皇太极奈何他不得。金国朝廷中的大臣都笑皇太极上了一个大当。皇太极写了几封信给祖大寿,祖大寿一概不复。
崇祯皇帝召祖大寿回北京去谈谈,三次,祖大寿皆托故推辞,不敢去。袁崇焕被捕的情形,给他的印象太深。然而他虽不敢回京,却仍旧效忠崇祯,一如往昔。
三年以后,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命令阿山、谭泰、图尔格等人一次一次地攻打锦州,均无结果。
次年,皇太极叫多铎率领大军,再试一次。祖大寿派副将刘应选、穆禄、吴三桂等,出城迎战。多铎自称打了胜仗,杀了明军五百人左右,但不曾拿下锦州。事实上,清军的死伤可能几倍予五百人之数。
皇太极见硬打不能奏效,便换了一个方法。他在崇德元年(1636年)把天聪五年所已经仿照明朝的制度而设立的六部与这一年所加设的都察院,全用祖大寿的旧部为汉人“承政”(尚书)。这些旧部,是降了以后未曾随他去锦州的祖泽洪(吏部)、韩大勋(户部)、姜新(礼部)、祖泽润(兵部)、李云(刑部)、裴国珍(工部)、祖可法与张存仁(都察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