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库全书编纂的诏书发布的第二年,即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乾隆帝又下诏“甄择四库全书善本刊刻流布”。这一年,乾隆帝在他的文津合记中叙述了自己的计划:“辑四库全书分为三类,一刊刻,一抄绿,一只存书目。其刊刻者,以便于行世,用武英殿聚珍版刷印”造就是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由来。根据乾隆帝的这一计划,从决定编人四库全书的珍稀善本中精选出了经史子集四部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八百九十一卷书籍以木活字组版印刷。稀睹书朝野类要也名列遣一百三十八种书籍之中。后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又先后于乾隆、同治、光绪年问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多次被翻印。朝野类要因此而开始了广泛的流传。在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初刊不久,对四库全书提供不少珍本的鲍廷博又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选择了一些一稀见书籍放人他的知不足斋丛书中刊刻,其中也包括朝野类要。此举也促进了朝野类要流传。此后,朝野类要又被榕园丛书、反约篇等丛书收入,以刻本或写本的形式流传开来。进入民国时期,朝野类要又被收录于笔记小说大观和丛书集成初编,从而成为了常见易寻的普通书籍。<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