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安史之乱:大唐盛衰记(公元755-763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56402
  • 作      者:
    石云涛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安禄山出身胡族,开始只是边境集贸市场上一名小小的中介,却一步步高升为主管唐帝国东北地区三大军区的司令长官,最后居然还龙袍加身,做了大燕皇帝。他的这种传奇经历是扭何一步步实现的?从755年安禄山起兵,直到763年被平定,一场簟始于大唐帝国东北的叛乱为什么能持续七八年的时间,而这场战乱最终带给后人的教训又是什么?……本书将带您拨开历史的迷雾,透视历史表象背后的真实。
展开
作者简介
  石云涛,河南太康人,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北京外画语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唐史、唐诗、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的研究。著有《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建安唐宋文学考论》、《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走出玄武门:李世民的治国谋略》、《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中古文史探微》等,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百年帝国从此走上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战争的创伤l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 是谁埋下了祸根?是谁点燃了硝烟?是谁在苦撑危局?又是谁在推波助澜?一场长达七八年的战乱,导致了怎样的力量重组、政坛变化?暴露了怎样的人情与人性?本书通过展现这场战争的全景,对此一一给出答案。
展开
精彩书摘
  至德元载(756年),实际上在上半年唐人仍在使用天宝年号,这一年为天宝十五载。六月,潼关失守,战局迅速逆转。玄宗西幸,长安沦陷,叛军嚣张一时。
  (一)潼关失陷,其因何在?
  潼关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城北,古为桃林塞之地,“塞”就是边塞、要塞,边界险要之处。这里西接华山,南靠秦岭,北临黄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一条小道通过。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常作为关中防御的大门。此地当秦、晋、豫三地要冲,所以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
  潼关最早建造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据说起初叫冲关,因为远望黄河自北直冲而来,故名。现在我们如果站在潼关故址北望,看到的是,黄河劈开秦晋之间的群山,滔滔而来,南下直扑华岳,至此陡折向东,转折处小于九十度,隔河与风陵渡相望。后因此地西有潼水,改名潼关。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曾修建潼关,在函谷关西五十公里处,作为辅助函谷关的第二道防线。函谷关在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废弃,潼关便成为关中东面的主要门户。
  这个由山川自然组成的军事要塞,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古人曾慨叹:“人间路止潼关险!”人们把潼关同“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相提并论,云:“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山海关志》)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考历史上与潼关有关的重大战事有三十多次。战国末年,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击灭六国的大业。诸侯联兵仰关攻秦,秦人开关迎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东汉末年,马超、韩遂十部皆反,屯兵潼关。公元211年,曹操亲自率军,与马超夹关而战,曹操以沙筑墙用水浇灌,一夜冰冻成垒,马超兵败西逃。公元536年,东魏攻西魏,西魏拒守潼关,东魏兵不得进,西魏军潜出禁谷,出其不意,全歼东魏军。这是唐朝之前的故事。
  唐朝末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十万镇守潼关,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华,占领山西后数月,抵风陵渡,隔黄河远望古城,垂涎潼关,长达七年,黔驴技穷,滥施轰炸,但却望而却步。四十年代初,日寇陷洛阳,过陕县,直抵灵宝,距潼关仅约十公里,仍望关生畏,终未敢进兵关中。解放战争时期,陈赓、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这是哥舒翰兵败潼关以后的事。
  哥舒翰兵败三年后,诗人杜甫路经潼关,守关的将士指着潼关,向杜甫描述:“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老先生您看,那险要的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连长戟都挥舞不开,自古以来,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哥舒翰统兵驻守潼关,并不是玄宗的本意,玄宗的目的是决战洛阳。哥舒翰却看重的是潼关易守难攻的形势和潼关存亡对长安安危的重要意义。哥舒翰毕竟是一员老将,经验丰富,虽然病体沉重,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却有清醒认识。他不敢贸然轻进,因此,守住潼关却没有出关东向。
  安禄山叛军已有四面受围的态势,只要唐军守住潼关,阻止叛军西进,而后郭子仪统率的朔方军出井陉口,进入河北,切断叛军归路和后勤补给,或出东陉关直捣范阳;各地勤王兵马四合,把叛军挤压在洛阳一带,叛军便成瓮中之鳖,有不战自溃的可能。而且以潼关的险要和哥舒翰的兵力,足以守住潼关。但是遗憾的是潼关还是被叛军攻破了。
  战争从来就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有时不是被对方击败,而是自己打败自己。唐朝内部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勾心斗角,使优势转化为劣势,有利转化为不利。原来,唐兵没有守关,而是出关迎敌,从而丧失了有利的条件。唐兵为什么冒险走出潼关呢?
展开
目录
引子
山雨欲来
·投机与冒随:安禄山崛起
·帝国裂缝:张九龄罢相
·口蜜腹剑:李林甫误国
·弄巧成拙:杨国忠逼反
·姑息养奸:唐玄宗自食其果
龙争虎斗
·烽烟四起:仓促防御战
·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
·内忧外患:艰难的抗战
·生死较量:安禄山遇弑后的战局
·光复两京:战乱并未结束
·棋逢对手:史思明与李光弼的交手
·直捣范阳:决战的胜利
余波未平
·人口:帝国的根基
·河北:肘腋之患
·外援:不是免费的午餐
·边防:危机重重
·宦官:病灶的癌变
·藩镇:甩不掉的尾巴
余响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