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俄国汉学的创立
18世纪初的俄罗斯在彼得一世(1-IeTp I)的统治下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口,教育和科学得到空前重视。与此同时,彼得也加强了对东方的经营,希望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外交和贸易联系。1715年,以修士大司祭伊腊离宛(HnnaprtoH/Iexxaftcxna)为首的第一届俄国东正教传教团来到北京,为在17世纪80年代中俄雅克萨战争后被俘获到北京的俄国战俘提供宗教服务。两国于1727年签订的《恰克图条约》不仅规范了双边贸易秩序,也从法律上确立了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的合法性。其中随团派遣世俗学生来华学习满、汉语言的条款对于俄国汉学的肇端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俄国人便在北京建立了他们的第一个汉学基地。1724年,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建立,大批西欧学者被俄国政府邀请到俄国工作,其中就包括在欧洲早期汉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拜耶尔(Theophilus SigfriedBayer)。他在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的汉学探索为俄国汉学的诞生乃至世界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18世纪俄国“中国风”的吹拂下,大批欧洲中国题材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俄国,总数超过俄国汉学家著述数倍:在中国知识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从而为俄国汉学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背景。1741年3月22日,由传教团培养的俄国第一批汉学家的代表罗索欣(H.K.POCCOX-HH)进入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担任满汉语翻译,俄国科学汉学自此肇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