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导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24886
  • 作      者:
    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主编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众所皆知、中外共识的。然而,正因其包罗万有,千头万绪,缤纷多彩,读者难以在短时间内一窥堂奥,掌握其底蕴及脉络。<br>为了提高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增强一般读者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与体会,香港城市大学邀请了北京大学及港、台的专家学者,打破了过去按朝代或年代堆砌资料的写作框架,对浩如烟海的文化材料做了别择取舍,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分别就不同专题撰写专章,论述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作为大学生和一般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读物。<br>    由香港城市大学组织两岸三地学术精英一同规划专题,按照专题的设计,邀请北京大学及港、台的专家学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分别撰写专章,论述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作为修习中国文化课程的基本读物。如此编排,打破了过去按朝代或年代堆砌资料的框架,对浩如烟海的材料做了抉择,有取有舍,有详有略,是一部可供广大青年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参考并自修的中国文化基础读本。 <br>    本书分为《中国历史概要》及《中国文化导论》两大部分。《概要》部分主要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下一步学习《导论》打下基础。《导论》部分,以专题形式,深入清出的方式,分别撰述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 <br>    全书论述扼要,提纲挈领,精简得当,如欲窥全貌,还提供继续学习的路径。 <br>    附光盘为DVD专题讲座: <br>    1、古代人怎样看世界 --葛兆光 清华大学教授 <br>    2、中国传统美学 --李泽厚 著名哲学家 <br>    3、诗歌吟诵的古老传统 --叶嘉莹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br>    4、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世界态势 --张信刚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br>    5、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何芳川 --北京大学教授 <br>    6、中国古文字学的新阶段 --李学勤 清华大学教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导读》由香港城市大学组织两岸三地学者编撰而成,是一部可供广大青年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参考并自修的中国文化基础读本。从策划到试用本的出现,历时两年;此后又通过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三年的教学实践与修订,才成为现在的定稿。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后广受好评,并被评为香港电台2002年度“十本好书”之一。<br>    全书分为《中国历史概要》及《中国文化导论》两大部分。《概要》部分主要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下一步学习《导论》打下基础。《导论》部分,以专题形式,深入浅出的方式,分别撰述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br>    全书论述扼要,提纲挈领,精简得当,如欲窥全貌,还提供继续学习的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文明的起源 虽然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提法由来已久,但真正将其落实在实证基础上 ,只是晚近之事。在没有确凿证据出现之前,许多学者,特别是西方史学家 ,大多只肯把中国文明社会的起源设定在商周之际,至多也只是推到夏朝。 随着新石器时代大量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中国文明起源于史前社会的 看法得到了愈来愈多学者的认同。从时间上看,由于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龙山文化时期,已相继出现了原始农业、青铜器铸造业、陶器与玉器业、 城市、大型祭祀场所,以及文字符号的萌芽,这些都是标志文明发展程度的 要素。同时,还发现了中心聚落、早期城市及大型祭祀场所等带有古代国家 组织及权力集中特征的文化遗址。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已承认,中国古代 社会在距今约4000年以前便已开始步人文明的门槛。乐观的学者更认为,文 明的起源可再向上推至距今5000年,甚至更早,而如此一来,中国的文明发 生史,便可与古史记载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对应起来。 不过,就现有考古资料看,虽然说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 址中已发现早期农业的萌芽;距今约6000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发现 了生动的刻画符号;距今约5000年的东北红山文化及东南良渚文化中发现了 大量精美的玉器及庄严的祭坛。虽然某一文化遗址中具有了一项或数项文明 的要素,但远未完全,还只能将它们当作文明的萌芽来看。研究文明的起源 ,要考虑社会综合的发展,譬如以国家的出现来作为质变的标志。 全国各地大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址的发现,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 早期文明发展的特征,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以往,由于受中原中心论的影响 ,一般以为中国文明只有一个源头,即所谓黄河是中国文明摇篮的说法。很 长一段时间内,从发现仰韶文化到找到龙山文化,考古学的发现也在无形中 强化着这一认识。随着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从黄河到长江,进而珠江、辽 河,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纷纷呈现,蔚为大观。而各遗址中所反映出的 彼此间文化特性上的差异,尤其引人瞩目。譬如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的玉器 ,即为当时的中原地区所无;又如祭坛祭庙,亦远非中原可比。这些可以明 证属于独自发展起来的文化遗址,其面貌上的多姿多彩,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之外,存在不止一处文化圈;史前中国社会文明,呈现的是多元发展的轨迹 。考古学家将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内涵的考古学遗址,命名为不同的区系 ,并提出文化发展之区系理论。 否定文明起于一元学说,提出多元发展理论,无疑是近年来有关中国文 明起源研究的重大收获。不过,如前所述,文明的萌芽毕竟不等于文明的诞 生。各文化区系所体现出的各自文明形态尽管雏形已具,但就中国历史的发 展来看,无论东北、东南还是其他地区,日后虽大多保留了各自文化的发展 特征,但最终却未能如中原地区般建立起王朝国家并主导整个中国历史的走 向;相反,中原以外的其他地区,是在很久以后才真正陆续步入文明社会的 ,早期文明的萌芽并未成长为大树。而恰恰只有中原地区,在汲取各地域文 明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率先完成了由史前向文明社会 的转化。中国早期文明演进中既非单一路径又不是简单多元发展的特殊进程 ,可谓意味深长。多元一体观,应是我们把握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关 键所存。 中国古书中保留了不少有关远古时代的传说。有巢氏构树为巢、燧人氏 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而渔、神农氏播五谷尝百草,又有所谓“三皇”、“ 五帝”,凡此种种,在国人眼中,早已因历代积淀而变得“真实”起来,并 逐渐成为“常识”。 今天来看,这些古史传说中明显掺杂了许多荒诞不经的神话与故事,虽 然不尽可信,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口耳相传而又经过不断加工改造的此类 素材,毕竟存下些许远古先民走过的真实历程,特别是当我们结合考古新发 现来重新审视此类传说时,更会对其价值另眼相看。 譬如由文明起源的角度去看,从黄帝、炎帝等人的故事以及尧、舜、禹 禅让的传说中,便可发掘到若干新意,启发出许多思考。 P20-22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中国文化的启示<br>第一部分:中国历史概要<br>第一章 中国的史前社会<br>第二章 中国的上古社会<br>第三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br>第四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br>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导论<br>第五章 上古艺术<br>第六章 汉语和汉字<br>第七章 《周易》<br>第八章 《诗经》<br>第九章 楚辞<br>第十章 先秦儒家<br>第十一章 先秦道家<br>第十二章 先秦法家<br>第十三章 《孙子兵法》<br>第十四章 《史记》和《汉书》<br>第十五章 汉代科技<br>第十六章 魏恶玄学<br>第十七章 道教的产生和发展<br>第十八章 中国佛教与禅宗<br>第十九章 丝绸之路<br>第二十章 唐诗<br>第二十一章 古代音乐和舞蹈<br>第二十二章 雕塑艺术<br>第二十三章 书法艺术<br>第二十四章 学校与科举<br>第二十五章 “四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br>第二十六章 中国陶瓷与海上交通贸易<br>第二十七章 宋明理学<br>第二十八章 宋词<br>第二十九章 元曲<br>第三十章 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与中外文化的交流<br>第三十一章 明清小说<br>第三十二章 水墨画<br>第三十三章 园林艺术<br>第三十四章 昆剧与京剧<br>附录<br>附录一 中国古代典籍举例<br>附录二 中国民俗举例<br>附录三 中国名胜古迹<br>附录四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br>鸣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