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导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11篇,其中包括有目无文的“笙诗”6篇,实际收录诗歌305篇。《诗经》本名《诗》,或举其整数称为《诗三百》。到汉代,《诗》被奉为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本为乐歌,按其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土乐、民谣,含周南、召南、邶、廊、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为朝廷正乐,按其音律之不同,又可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共40篇。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完美的体裁形式,高超的艺术技巧,精纯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伟大传统。《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同时又在四言中夹入二、三、五、六、七、八字句,整齐中富于变化,这使它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赋、比、兴”是《诗经》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也往往被人当作用诗之法。简单地说,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运用比喻,兴就是借物起兴。一首诗中赋、比、兴三者既可并用,亦可单独使用。《七月》、《氓》是典型的以“赋”成篇的作品;《硕鼠》、《硕人》则以“比”为主;而《关雎》、《桃夭》则重在起“兴”。《诗经》的语言简洁生动且具有形象性,多用重章叠句、双声叠韵来摹声象形,大大加强了诗的艺术效果。
另一方面,《诗经》也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各地的民俗风情,展现了农业文明浸淫下的中华民族浓重的乡土情蕴、深厚的人伦亲情与宗族观念以及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从而奠定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诗经》产生于礼乐文明昌盛的周代,其中的每篇作品都潜藏着无数有待开掘的文化内容。如《东山》、《鸨羽》抒写的游子征夫的怀乡之情;《载驰》、《黍离》揭示的流离客的亡国之痛;《常棣》、《蓼莪》包含的父母兄弟的人伦亲情,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