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由《南方都市报》于2000年发起、主办的电影评奖活动。联合全国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是国内唯一将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公映的华语片进行共同评选的电影奖项。它以“深度开掘、锐意进取”作为评选宗旨,目的在于为华语电影文化架筑一个独立健康、视野开阔的平台。该奖项由来自两岸三地的知名电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参与评审,香港资深电影文化工作者舒琪多年担任该奖评审团主席,贾樟柯担任过第三届内地评审团主席,香港资深电影人、金像奖现任主席文隽先生曾担任该奖顾问。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坚持走专业路线和民间路线相结合的评选模式,以评委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优质媒体独到的专业眼光,正逐渐在华语电影界确立广泛的影响力。
《华语电影2007》,是继《华语电影2006》之后由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主持编辑的第三本年度华语电影评论集。书中梳理回顾了2007年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创作和市场状况,并对四十余部华语电影,尤其是在艺术或市场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影片。进行了全面、深入、专业的评论。作者大都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历年来的评审,集合了两岸三地影评界的中坚力量。书末附有第六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审全记录,可供专业人士和影迷参考。
展开
关雅荻:在过去四年里,中国电影市场每年30%巨幅增长的态势。其实是跟过去四年中国总体过热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默契的同步关系,电影产业的大踏步前进是产业改革和众多外力影响的必然,但由于产品内容(国产片}跟市场接轨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势头,所以具体到国产片市场份额上。可能将会面临比过去几年更大的危机和市场挑战。
朗天:假如不想用“无尽惊奇”来形容这一年的港片,用“非常突然”或许不错。求变,因而多变。多变,因而即使水平极度参差,影响整体成绩表现,很多作品谈不上惊喜,也会令你感到一种亟欲向前走的动力;起码不至于像往年那样,角色不是“无能男”(吴彦祖和古天乐饰演的众多角色)。便是“古墓女”(以《长恨歌》的王琦瑶为代表),影片调子于不安之中,便是浮躁、浮躁,再浮躁。
黄国兆:表面上看,去年香港制作的电影数量似乎再创新低,全年得以公映的港产片仅为50部,相对于2006年的51部,其实相差只一部之微。但若非《色戒》被归入为“非港产片”,整体制作数量可说维持不变。换句话说,香港电影工业减产的势头的确已然喘定。
焦雄屏:时代在变-电影也在变,大陆港台汇为一体己成趋势,有些香港人仍在怀念纯种港片的速度和百无禁忌,有些台湾人仍在坚持意识形态挂帅。当“生存”变成唯一的命题时,有些倾向便得面临考验。台湾立委选举,民进党一败涂地,便是老百姓投了“生存”一票,台湾电影也因此有了新契机。
梁良:2007年前十名的卖座台湾电影(占上映总数量的一半)。其台北市票房全部超过百万,十分难得。回顾在四年前,《杀人计划》仅凭101万元就已成为2003年度的台湾电影卖座冠军,反映出观众对本土电影的关注和捧场的确已有迅速回温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