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歌.版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3032749
  • 作      者:
    王冼平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民歌·版图》按照版图概念把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介绍和展示,折射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展示中国民歌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结合地域版图和民族来立体展示各民族、各地区的歌种与民歌。
  最早的民歌版图,从哪儿起源?现在这本《民歌·版图》,已经用最确凿的答案,打开了你眼中和你脚下的一个最真实的民歌版图。
  你可以按图索骥,直奔中国民歌的源头。你也可以举步踏歌,随时将自己的喜好、品位和现代生活的感觉,直接接入神奇而魅力常新的民歌大干世界的纵橫阡陌之中。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流传在我国东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的东北民歌小调儿(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二人转在原来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儿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二人转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以下几个关于二人转的小故事就能够充分说明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
  《小拜年儿》和老于八爷子“诈尸”的故事
  《小拜年儿》可是东北最火的小调儿,你只要在当地老乡扎堆儿的地方哼上一句“正月里来是新年儿啊”,立马就有人接你的下音儿,“大年初一头一天儿啊”,就这个大人小孩儿都会唱的小调儿,怎么和老于八爷子“诈尸”连在一块儿了?这“诈尸”又是怎么回事儿?那是老老年儿传下来的瞎话儿,说人死了以后,先要把死人尸体停放在临时搭建的灵床上,过一两天再行入殓礼仪,把尸体放入棺材里,准备下葬。这个时期里,如果死尸遇到什么情况突然发生坐起来或站起来走动的怪事,那在东北就叫做“诈尸“。这老于八爷子突然诈尸的事说来话长。
  这桩事儿是五十多年前发生在辽北一个叫做东孙家窝棚村儿的真事儿。那年村里大丰收,到年根儿底,村长请来一个二人转戏班子,接连几天在村里唱二人转,铁杆儿二人转迷老于八爷子转年正月里就奔七十了,心花怒放,场场不落地听二人转,天天熬到下半夜才哼着小调回家。话说就在腊月二十三下晚儿,家里祭完了灶王爷,老八爷子就着盐豆儿把祭灶剩下的一斤多烧酒都灌到肚子里了。饮罢了杯中酒,这位老转迷就直奔二人转戏场子去了。这大半夜一连听了四场正文,有两场前面加唱了小帽《摔西瓜》、《小看戏儿》,老爷子还跟着一起唱,后面两场《寒江》和《包公赔情》按规矩不加小帽,老爷子就顺着剧情的高潮,借着酒劲儿,陪着剧中人薛丁山和包公的老嫂子王凤英哭得泪流满面。头鸡叫的时辰,戏散场了,可是老于八爷子却瘫倒在戏场不省人事了。老于家大孙儿、村长、台上的几个丑角演员七手八脚把老爷子抬回了家。第二天早晨,老于家向全村报丧,八爷子归天了!老于家原本准备正月给老爷子办七十大寿,这时候也立马改成大办丧事了。在堂屋搭了灵床,停放了穿好寿衣的老人遗体,上面盖好了几大张白色麻纸。庭院里搭了灵棚,停稳了早就定做好的棺材,就地请了二人转戏班儿的鼓乐队奏丧乐。全村人都为八爷子死在二人转戏场上的事议论纷纷,哀伤不已,别的不说,单说这乐队奏的丧乐,一天要奏乐五六场,场场都得吹奏大小悲调,吹唢呐的反复吹“大哭迷子”、“小哭迷子”,这悲悲切切的喇叭调,把村里村外的二人转迷都给招到老八爷子的灵棚里了,人挤人挤得人山人海,各个都被感染得眼泪汪汪、抽抽噎噎;老于家的孝子,一边跪灵守灵,一边号丧痛哭,那真是感天动地。一连两天,这大悲调的吹奏真把人们折腾得心力交瘁,挺不住了。村长、戏班儿班主和老于家孝子一合计,老爷子一辈子爱听爱唱二人转,乐乐呵呵了一生,为啥老给他老人家奏这些让人哭天抹泪儿的曲于呢?再说,大过年的,老人归天也算喜丧,奏点欢乐的该多好!这下子,人们炸开了锅,小喇叭马上改了调门儿,吹起了《小拜年儿》调,整个灵棚里一片欢腾。就在这当口儿,突然从堂屋里窜出一个身穿白孝衫的媳妇儿,这是老于八爷子的老闺女,这次回到娘家给自己的老爹送行,正在堂屋里守灵床,只见她小脸儿煞白,两眼瞪得溜圆,三步并成两步,跌跌撞撞跨进了灵棚,裂着大嘴高声喊叫说:“唉呀呀!可了不得啦!老爷子诈尸啦!哗啦一声,大白纸一掀,翻身坐了起来,随着小喇叭唱起了《小拜年儿》!大伙儿快来呀!这可咋整呀!”说到这儿,喇叭也不响了,在场的人们都愣住了。这时候,大伙儿都不吱声儿听着上屋的动静儿。就听见死者老子八爷子那带着沙哑的嗓门儿,颤颤巍巍地唱着《小拜年儿》的词儿I一霎时,灵棚里的亲朋好友和来看热闹的大姑娘小媳妇儿、老少爷们儿都炸了营,胆儿大的直奔堂屋里去,胆儿小的也都挤到堂屋大玻璃窗外,向里边张望,大伙儿都大气儿不敢喘地盯着灵床上的老于八爷子。只见这老人,身穿寿衣,腰板儿溜直坐在灵床上,两眼直勾勾地对着大伙儿扫了一遍,突然冒出了几句话:“我这《小拜年儿》刚刚唱了几句,你这小喇叭就给打住了!你这不对劲儿啊!你这不是把我给晾到台上了吗!吹喇叭的哪儿去啦7给我接着吹,”这下子可把大伙儿逗乐了!大伙儿七嘴八舌地能哄了,有的说:“老八爷子不是诈尸,这叫假死!”,“老爷子其实是真的咽了气走了,这回小喇叭一吹小帽《小拜年儿》,又给招呼回来了,二人转这玩艺儿能起死回生,这可真神了!”这位老于八爷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后来又怎么活了?谁也说不清楚,但是,辽北老乡们都在传说:老于八爷子已经死了两天,第三天头儿上让二人转小帽给救活了,这是真事儿!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东北人是多么喜爱二人转和那百唱不厌的小帽儿。
  在东北老乡中,喜欢听二人转小帽儿和喜欢听二人转正文不完全是一回事。按老规矩,二人转一开场首先是丑角上场,来一段儿逗乐子的说口,接着把旦角请出来再逗几句说口,这时候下边的观众就等着这对儿演员唱小帽儿了,小帽儿几乎都是东北的民间小调。小帽儿在二人转的表演当中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对艺人表演的作用,演员上台来先用小调给自己溜一溜嗓子,给乐队定定调儿,接下来也好唱正文的重头戏。过去老戏班的丑角上场来有几句说口说的好:“三句也是帽儿,两句也是帽儿,排排腔儿,溜溜调儿,看看弦儿高矮,试试嗓子宽窄,弦儿高了往下落(lao),弦儿矮了往上吊,“同时,过去艺人们唱小调有个规矩,内行话叫做“吃什么药,下什么引子”。也就是说,这场戏正文是什么内容情节,就要选一个和它有些关联的小调先唱,比如说,正文戏要唱《冯魁卖妻》,前面若先唱一个小调《瞧情郎》,这就违规了,唱得再好观众也不答应。所以,唱《包公赔情》这样的悲壮戏文,前面就找不到合适的小调做小帽儿,按规矩,宁可不唱小帽也不能随便乱唱,小帽儿另一个作用是便于观众学唱小调,东北老乡听二人转,并不等于都能学会二人转的大段正文戏,人们在听大段戏之前,可以先学唱小调,也就是说,既听了戏还学了歌。丑角上台来说的几句俏皮嗑儿,说出了这个道理:“小帽、小帽,唱戏的白搭,听戏的外捞。”小调作为民间歌曲,几乎全靠二人转艺人在表演中向广大群众传播,小调的演唱都是在乐队伴奏和演员载歌载舞的表演中完成的,在艺人声情并茂的表演过程中,人们会把绝大多数小调中男女婚恋情节内容,轻快欢乐、诙谐俏皮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乡土大白话歌词儿很容易地学到手,然后成为人们经常自娱自乐、百唱不厌的民歌。
  回过头来再看看前面所介绍的老于八爷子唱着《小拜年儿》起死回生的真人真事,就不难了解作为二人转小帽的东北小调儿和东北的父老乡亲们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血肉关系了。
  ……
展开
目录
代序一  “民歌·中国”开播两周年随感
代序二  面向田野——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说起
民歌无疆  编导手记
老北京叫卖调
杨柳青民歌
河北花儿朵朵红
“桃花红  杏花白”的文化空间
东北小调——二人转小帽的故事
朝鲜族与阿里郎
非凡的歌——青浦田歌
好一朵茉莉花
凤阳歌漫语
一路唱下去——台湾原住民民歌
独具特色的河南小调
“情”缘于民歌
中国式的“咏叹调”——哭嫁歌
广东客家山歌的魅力
重庆“罗儿调”趣谈
追寻《赶马调》的足迹
侗族大歌砸中国多声部民歌中的独特地位
多姿多彩的康巴藏族“弦子”
动人心魄的藏族山歌
英雄史诗《格萨尔》
蒙汉人民智慧的结晶——蛮汉调
黄土情怀“信天游”
神奇的歌唱艺术——呼麦
内蒙古草原上的“活化石”——长调
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花儿”
千年绝唱英雄歌
英雄史诗《玛纳斯》
浅谈达斡尔族民歌
后记  再画民歌版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