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容乃大:摄影艺术的内涵<br> 每当谈起摄影艺术是什么,总有一些对其不甚了解的人说“摄影艺术其实就是拍照的艺术”,他们并不知道摄影艺术作为一门独立艺术门类的崇高地位,也不知道摄影艺术在近现代人类发展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一些人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借助视知觉、人类文化学、图像学等经典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把摄影艺术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若是请他们拍些像样的、能娱乐大众的照片,不少人恐怕就会缩手缩脚、面露难色。若把这两类人对于摄影艺术的看法集中起来加以糅合、整理,我们离摄影艺术的真实要义便更进了一层——摄影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不同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它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层面,有时则更多地表达出艺术与文化的深刻内涵。<br> 与后一类人的纸上谈兵相比,前一类人对于摄影艺术地位的漠视更能代表当下社会对于摄影艺术的主流认识,中国的摄影艺术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浓厚的摄影文化风气尚未形成,加之摄影艺术理论界缺少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导致圈外人往往把摄影人当作“工匠”、“拍照的”、“照相师傅”……这不仅是摄影人的悲哀.更是摄影艺术的悲哀。<br> 第一节摄影艺术是摄影活动的升华<br> 不论是达盖尔在1839年的石破天惊的发明还是罗伯特·卡帕在枪林弹雨中的无畏穿梭,乃至今天普通民众的旅游留念,摄影艺术首先是以一种“活动”的面貌呈现出来的。世界上一切摄影作品,都是在取景构图、变焦对焦直至按下快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人与相机的结合,便诞生了摄影艺术活动。<br> 一、贵族独享:早期的摄影艺术活动<br> 在摄影“魔盒”刚刚打开的年代里,摄影活动所覆盖的面并不是很广.除了达盖尔、塔尔博特这些以摄影为职业的人在潜心于摄影技术的改进外.与摄影接触最多的,便只有欧洲的那些达官贵族们。因为只有他们才舍得花钱走进“达盖尔摄影室”为自己拍摄肖像。在当时,把一幅惟妙惟肖、制作精良、泛着金属光泽的个人肖像搬到家里陈列起来,绝对是一件炫耀自身地位的大资本。<br> 19世纪中后期,摄影术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与洋人一同进入了中国,来自西方文明社会的人们惊诧于古老中国的民俗风情,拍摄了大量的社会写实照片。可这些照片多是作为拍摄者的个人藏品,或是西方列强加强殖民统治的影像资料,那些在照片中出现的小贩、农民、孩童、耍猴者,多半无法见到照片中的自己。真正最先感受到摄影艺术魅力的中国人,应该是紫禁城里那些迂腐保守的王公大臣们。他们曾经主导过大清王朝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却又对相机这一西方的舶来品痴迷不已。慈禧太后就是其中的一位。1890年,曾随父亲(清末驻外使节裕庚)在法国学习摄影的满族人裕勋龄被召进宫内为慈禧拍照,宫廷摄影师这一职业正式宣告诞生。作为慈禧的御用摄影师,裕勋龄为慈禧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见图1—1、1—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