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研究由来已久。但对搭配给予集中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伦敦学派的领袖人物Firth提出“collocation”之后。对搭配的定义因人而异,有严式和宽式之分。受Firth学术传统的影响,欧美搭配研究多注重半自由和半固定的词语组合。本研究采用广义搭配观,涵盖自由搭配、限制性搭配和固定搭配等各种类型的组合方式,目的是要通过观察、描写和解释词语的搭配行为,揭示词语的组合规律、合格的依据、限制的条件以及限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对搭配研究成果全面总结和对各大流派进行扫描式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语言观、搭配观和理论框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我们采用了音义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语言的符号和关系本质属性出发,将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归纳为语法意义,将符号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归纳为词汇概念意义,将符号与使用者主体的关系归纳为修辞意义,并将语义决定词语搭配的立场贯彻始终。
论证围绕着这三类意义进行。我们首先以性、数、格、人称四个语法范畴为例,讨论了语法意义对词语搭配的制约作用。讨论表明,语法意义是词语搭配的重要条件,但因抽象层次过高,语法意义只是词语合格搭配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要充分解释词语搭配的合格关系,就需要考虑词汇的概念意义。进入真实动态的日常话语,词汇意义也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追求表意效果的作用下,使用者主体不仅需要考虑语体和语境对词语选择的制约,往往还会突破系统内部的语义限制规则,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因此表情功能对词语搭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能颠覆表意功能,此时修辞意义成为充分条件。结论之一是: 核心句的词语搭配受约于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和修辞意义,但语法意义服从词汇意义,而词汇意义又服从修辞意义。
在论证过程中,我们既采用了心理逻辑的理据,又采用了社会规约的理据作为解释搭配产生的根本原则。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和社会交际的工具,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原则是重合的。但当心理逻辑与社会规约发生冲突时,词语搭配最终遵循社会规约的最高原则。
在讨论常规搭配和超常搭配的过程中,我们还分析了语言规范与言语创新的关系。超常搭配是建立在相似和相关基础上的言语创新。创新项目被社会群体重复使用而得到全民公认后能够进入语言体系,成为新的规范。因此规范与创新反映了语言结构与建构相互循环的历时发展规律。
本研究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说明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在教材编写中都应该分别对待不同性质的搭配形式。语言和言语的循环规律说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必须在大量的言语活动中建构。本研究对词典编纂的启示是,词条的定义可以在搭配中得到验证。一些被词典定性为单义的词条已经在社会群体的言语活动中发展出了多个义项。这说明,词典编纂者有责任对新义项进行总结和归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