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21世纪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248868
  • 作      者:
    邵敬敏,张先亮主编
  • 出 版 社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1986年9月,在武汉,在华中师大的桂子山旁,我们举办了第一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青年)。这一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期年轻一代开始登上中国语法学的历史舞台。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2005年我们在金华浙江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九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就显得特别有意义。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充满了自豪、勇气和信心。
    目前,国内系列性的有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系列是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现代汉语语法讨论会”,这是由当时的中年语法学家倡议,并且得到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的支持,当时简称‘‘中老年语法讨论会”,以区别于“中青年语法研讨会”,基本上每两年举办一次(1981年北京密云、1982年北京香山、1984年延边、1986年北京八大处、1988年北京槐树岭、1990安徽大学、1992年南开大学、1994年苏州大学、1996年黑龙江大学、1998年北京大学、2000年安徽师大、2002年湖南师大、2004年福建师大、2006年上海财大),一共举办了14次。第二个系列就是我们这个“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它是在继承并发扬前面那个语法讨论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举办起来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一研讨会由新时期培养的年轻学者为主体,得到了吕叔湘、朱德熙、胡裕树、张斌、胡明杨、王维贤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支持。特别要指出的是,陆俭明、邢福义等先生对这一研讨会给予了长期的一贯的热情支持。这被称为“中青年语法研讨会”,1986年在华中师大、1990年在华东师大、1992年在南京师大、1994年在安徽师大、1996年在华中师大、1998年在北京大学,20世纪一共举办了6届。后来,为了更好地显示我们研讨会的创新特色,也为了更好地跟国际接轨,吸引更多的境外同行参加,在徐烈炯先生和香港朋友的大力支持下,进入21世纪后改名为“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
展开
精彩书摘
    2.2跟语义范畴有关概念的共识
    西方语法理论的"性、数、格、位、时、体、态"等语法范畴是根据一定的语法形态概括出来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研究汉语语法,已经证明很难走得通;而我们所说的语义范畴则跟语义特征、语义关系息息相关,并且得到了隐性语法形式验证。我们坚信,从这样的语义范畴出发,才是适合汉语特点的新的语法研究思路。
    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分析基本认同,那么我们在给若干跟语法意义有关的概念下定义之前,就可以达成一些共识:
    (1)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语用意义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决定语法形式,并且受到语法形式的制约,这是一个必要条件。
    (2)所谓范畴,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对事物的特性及事物间关系的高度概括,包含三个要点:特征、关系、概括。
    (3)语法范畴包括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两个方面。根据语言的特性,既可以着重于形式范畴的研究,也可以着重于语义范畴的研究。两者只是出发点和重点不同而已。
    (4)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语义范畴。按照语义特征的类别聚合决定了语义的特征范畴;按照语义的选择组合决定了语义关系范畴。其中,语义特征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
    (5)语法意义具有某些重要属性:内涵的抽象性、外延的概括性、形式的可证性、存在的客观性@和本质的决定性。
    (6)语法意义是一个交叉的网络系统,而且在语法内部关系来说,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具有对应性、交融性和相对性。
    (7)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结合为某个句法结构体,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作为研究对象来讲,语法意义以及语法形式应该而且必须分开来研究,即它们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展开
目录
1.理论与方法
1.1 认知、交际与句法
1.2 语法研究的走向
1.3 语言、学科、发展三互补
1.4 语言符号理据性面面观
2.语义分析
2.1 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
2.2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2.3 隐义、显义与显谓
2.4 成语的句法--语义功能
3.语法化
3.1 "再说、再讲、再看"的语法化
3.2 双音化在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分化"作用
3.3 汉语"被"字句是一种话题--述题结构
3.4 汉语全称限定词的句法语义功能分析
4.副词研究
4.1 助词和时间副词的互动
4.2 反诘类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分析
4.3 "稍"类副词与量性特征
4.4 频率副词的范围和类别
4.5 跟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
5.格式研究
5.1 说有标题特点的"A与/和B"格式
5.2 "值得"结构表达被动观念的形式、动因及相关比较
5.3 "好个名"短语语义的获取
5.4 动量名结构蕴含句之生成机制考释
6.疑问句研究
6.1 现代汉语的疑问标记的感叹用法
6.2 关于是非问句的几点思考
6.3 关于正反问历史发展的几个问题
6.4 特指疑问判断句中名词性成分X的语义功能及其指称性
7.方言语法研究
7.1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再议
7.2 汉语方言中的动态与静态
7.3 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
7.4 从封闭形式类角度看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的一致性
8.词类研究
8.1 关于"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