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书疑义举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47999
  • 作      者:
    (清)俞樾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 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就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融,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br>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括“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和“开放人文”等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br>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系统。 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br>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新,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
展开
精彩书摘
    《诗·生民篇》:“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按:后稷所以见弃之故,千古一大疑,而不知诗人固明言之,盖在“后稷呱矣”一句。夫至鸟去之后,后稷始呱,则前此者未尝呱也。凡人始生,无不呱呱而泣。后稷生而不呱,是其异也。于是人情骇怪,佥欲弃之于隘巷、于平林、于寒冰,愈弃愈远亦愈险,圣人不死,昭然可见。而后稷亦既呱矣,遂收而养之,命之曰弃,志异也。诗人歌咏其事,初不言见弃之由,盖没其文于前而着其义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也。后人不达,而异义横生矣。
    《礼记,曲礼篇》:“五官之长曰伯,其摈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又曰:“九州之长,人天子之国曰牧,天子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按陆氏德明作《音义》所据本如此,乃古本也。“天子谓之伯父”,“天子谓之叔父”,皆言同姓之国,而《记》文无同姓二字;盖下文既别言异姓,则此为同姓,不待言矣。亦没于前而着于后者也。浅人不达,误加同姓二字,殊非其旧矣。
    文二年《左传》:“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初不及臧文仲;后乃引孔子之言,以臧文仲纵逆祀为三不知之一,则知夏父弗忌之跻僖公,实臧文仲为之也。《孟子,梁惠王篇》,鲁平公将见孟子。初不言由于乐正子;后乃载乐正子言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则知鲁平公之就见孟子,乐正子为之也。凡此皆没于前而见于后也。《礼记,檀弓篇》:“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不言使人为何人;下文云:“子显以致命于穆公,”则知使者之为子显矣。《孟子·公孙丑篇》“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不言平陆大夫为何人;下文云“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则知平陆大夫为孔距心矣。虽人之名字亦没于前而见于后,尤极文字之奇矣。
    二十三蒙上文而省例
    古人之文,有蒙上而省者。《尚书,禹贡篇》:“终南、悖物,至于鸟鼠。”《正义》曰:“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是其例也。又,“导岍及岐,至于荆山。”《正义》曰:“从此导岍至敷浅原,旧说以为三条:导岍北条,西倾中条,蟠冢南条。郑玄以为四列:导岍为阴列,西倾为次阴列,蟠冢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今以《经》文求之,郑说为是。导岍言导,西倾不言导;导蟠冢言导,岷山不言导。盖两阳列,两阴列,各一言导;次阴列,蒙阴列而省;正阳列,蒙次阳列而省也。
    《札记·玉藻篇》:“君羔臂虎植,大夫齐车;鹿幦豹植,朝车。”此言人君羔臂虎植之车,大夫以为齐车,人君鹿幦豹植之车,大夫以为朝车也。“鹿幦”上亦当有“君”字,“朝车”上亦当有“大夫”字,蒙上而省也。下云“士齐车,鹿幦豹植,”则自言士制,不蒙此文。郑误以“大夫齐车”至“士齐车鹿幦豹植”为一节,为之说曰:“臣之朝车与齐车同饰。”然则但曰“大夫士齐车朝车鹿臂豹植,”岂不简而易明乎?定四年《左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此文“奔”字一字为句,言楚人奔也。“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当有“楚人”字,“食而从之”上当有“吴人”字,蒙上而省也。《杜注》曰,“奔食,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成义矣。
    二十四探下文而省例
    夫两文相承,蒙上而省,此行文之恒也。乃有逆探下文而预省上字,此则为例更变,而古书亦往往有之。《尧典》:“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因下句有“载”字,而上二句皆不言“载”。《孟子,滕文公篇》:“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因下句有“亩”字,而上二句皆不言“亩”,是探下文而省者也。《诗,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郑笺云: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谓蟋蟀也。按:此亦探下文而省,初无意义。《征义》曰:“退蟋蟀之文在十月之下者,以人之床下非虫所当人,故以虫名附十月之下,所以婉其文也。”一斯曲说矣。床下既非虫所当入,何反以虫名附十月之下乎?
    ……
展开
目录
    导读<br>    古书疑义举例序<br>    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序<br>    卷一<br>    一 上下文異字同義例<br>    二 上下文同字異義例<br>    三 倒句例<br>    四 倒序例<br>    五 错综成文例<br>    六 参互风義例<br>    七 两事连类而竝生稱例<br>    八 两義傅疑而竝存例<br>    九 两语似平则實侧例<br>    十 两句似異而實同例<br>    十一 以重方釋一言例<br>    十二 以一字作两读例<br>    十三 倒文栛韻例<br>    十四 變文栛韻例<br>    卷二 <br>    十五 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br>    十六 古人行文不避繁複例<br>    十七 语急例<br>    十八 语缓例<br>    十九 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br>    二十 两众之辞而省曰字列<br>    二十一 文具於前而略於后例<br>    二十二 文没於前而见於后例<br>    二十三 蒙上文而省例<br>    二十四 探下文而省例<br>    二十五 举此以见彼例<br>    二十六 因此以及彼例<br>    卷三<br>    二十七 古书傅述亦有異同例<br>    二十八 古人引书每有增减例<br>    二十九 稱谓例<br>    三十 寓名例<br>    ……<br>    卷四<br>    卷五<br>    卷六<br>    卷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