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文字的一个种类,金文在空间分布和时间跨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不妨拿它同似乎名气更大的甲骨文作一个比较:从地域上看,甲骨文主要出土于商代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即河南省安阳附近,而甲骨文的使用主要是王室,范围很小。而在金文最繁荣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一直致力于东征西战,开疆拓土,因而,金文的分布也以陕西、中原地带为中心,遍及北到河北、辽宁,南到广东、广西,西至甘肃,东到浙江、江苏的广大地域。除了大量的周天子及在朝大臣的铜器外,还出现了诸如柞、邾、矢、曾、雍、应、宜、燕、许、邢、虢、卫、滕、苏、散、芮、秦、杞、齐、佣、吕、彖、鲁、晋、纪、黄、胡、番、鄂、杜、邓、楚、陈、蔡、毕、邶、部等诸多诸侯国铜器。
从时间上看,一般认为,甲骨文与铜器铭文都是在商代中期,即盘庚迁殷以后出现的,但是,甲骨文在武王伐纣,殷商王朝灭亡以后就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前后历时近三百年。而金文则在西周时代达到高峰,并历久不衰,一直延续至春秋战国。甚至在秦汉以后,铜器铭文还在人们生活中出现。仅就人们一般所说的殷周金文而论,时间跨度也近千年。
如果去掉“殷周”这个定语,金文的时间跨度又大了许多。在郑州自家庄二里冈时期商代早期墓葬中的铜晷的肩部,铸有三个“黾”形,有人认为只是纹饰,但也有人认定是文字。如果后一说确实成立,那么金文的发生期就要前移而居于甲骨文之前了。另外,战国以后的秦汉时期,青铜器铭文虽然已过了高峰期,但却仍然余辉闪耀,成为这一时期实物文字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在汉字发展的漫长历史上,金文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古文献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种。传世文献虽然数量较多,但由于历代传抄翻刻,往往产生一些讹误或者人为的改动,因而不能保持原始面貌;出土文献则由于历史实物的性质,可以反映文献的原初状况。然而,出土文献虽然弥足珍贵,但却有赖于考古发现的偶然幸运,因此其数量有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出土古文献中,金文可称最为重要的一个种类。除了时代跨度大,地域分布广以外,金文的文献数量非常可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