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用学纵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216738
  • 作      者:
    冉永平,张新红编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语用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许多学科的汇聚点。本书汇集了30多位年轻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全书共分16章,其内容覆盖了语用学研究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一些新的进展。书中对语用学的发展、语用意义的理论、含意推导与话语构建的意向性、语用含糊及其运作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他们将会从中获得很多教益。
展开
精彩书摘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语用学与现代汉语修辞学之间既有同也有异,它们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学科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如前所述,语用学侧重于解释人们是如何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而修辞学则侧重研究人们应该怎样使用和理解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单纯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前者应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首先了解了人们是如何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然后才能总结出人们有效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规律。但学科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语用学和修辞学并不是遵循这种逻辑的先后顺序而产生的。我们只是从两门学科发展的实际状来看,觉得它们之间具有这种逻辑联系。也就是说,语用学和修辞学之间是互补的,两门学科构成了对语言运用的全面研究。在未来,这两门学科仍可以沿着各自的路向,深入研究语言运用,且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2.学科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语用学与修辞学的相互启示是多方面的。关于语用学对修辞学的启示,已有很多学者撰文阐述(如何自然,2000b;张会森,2000;胡范铸,2004)。下面我们就理论探讨与实际运用两方面简要分析语用学与修辞学之间的相互启示和借鉴。
    语用学有着深远的哲学背景,思辨色彩相当浓厚,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而现代汉语修辞学在理论探讨方面却相对不够,以致有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修辞学只有“术”而没有“学”。语用学在较短的发展时期中,先后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理论、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多种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为语用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汉语修辞学也有理论探讨,但更多的是倚重评点式的经验总结。相对于具体描写的成果来说,理论探讨确实不够,因而现代汉语修辞学在理论建树方面还应加强。
    事物往往是两面的。我们说语用学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但同时也认为其实践性还不够强。这方面语用学又要吸收汉语修辞学实践性较强的长处,应该努力把语用学理论与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语用学界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很多学者正努力把语用学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社交语用、翻译等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除了保持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的优势外,如何帮助人们提高言语交际水平也应是语用学的一个努力方向。
展开
目录
桂诗春序
徐盛桓序
前言

第一章  语用学的发展(Ⅰ)
1.1  引言
1.2  语用与认知
1.3  语用与社会
1.4  语用与跨文化交际
1.5  语用与二语习得

第二章  语用学的发展(Ⅱ)
2.1  词汇语用学
2.1.1  引言
2.1.2  概念的由来与界定
2.1.3  研究对象
2.1.4  问题与建议
2.2  语用学与修辞学
2.2.1  学术背景之异同
2.2.1.1  不同的学术传统
2.2.1.2  相同的语言学发展背景
2.2.2  研究内容与视角之异同
2.2.2.1  不同的研究内容与视角
2.2.2.2  相同的研究论题与结论
2.2.3  两门学科的合作前景
2.3  结语

第三章  语用意义的理论发展与识别
3.1  语用意义的理论发展:从Grice到Millikan
3.1.1  Grice意义理论对心理主义的拒斥
3.1.2  Sperber & Wilson对Grice意义理论的修正
3.1.3  规范语用学和推断语义学
3.1.4  Millikan的意义进化成因
3.1.5  言语交际的再生与复制
3.2  语用意义的自动识别
3.2.1  语用意义
3.2.2  逻辑推导模式
3.3  DMS模式
3.4  线索模式
3.5  讨论与结语

第四章  含意推导与话语构建的意向性
4.1  含意推导中的非单调逻辑特征
4.1.1  会话含意
4.1.2  非单调逻辑与会话含意的推导
4.1.2.1  单调逻辑与非单调逻辑
4.1.2.2  非单调逻辑在含意推导中的作用
4.1.2.2.1  非单调逻辑与含意的可取消性.
4.1.2.2.2  合情推理与含意的推导
4.1.2.2.3  缺省推理与含意的理解
4.2  话语构建的意向性
4.2.1  意向性的性质
4.2.2  意向性的心理表征
4.2.3  意向性的语用理据及语用特征
4.3  因果复句的语用嬗变
4.3.1  逻辑与因果关系
4.3.2  实据与因果复句

第五章  语用含糊与刻意曲解
5.1  语用含糊及其运作手段
5.1.1  语用含糊
5.1.2  语用含糊的运作手段
5.1.2.1  增强话语理解的语境依赖性
5.1.2.2  扩大话语的解释范围
5.1.2.3  扩大表达方式与概念之间的距离
5.2  刻意曲解的语用分析
5.2.1  刻意曲解
5.2.2  研究现状与问题
5.2.2.1  刻意曲解的逻辑学研究
5.2.2.2  刻意曲解的修辞学研究
5.2.2.3  刻意曲解的语用学研究
5.2.3  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
5.2.3.1  经济的信息量
5.2.3.2  话语的不确定性
5.2.3.2.1  话语内容
5.2.3.2.2  语用用意
5.2.3.2.3  会话含意
5.2.4  刻意曲解的运行机制
5.2.4.1  有意违反同一律
5.2.4.2  脱离或改变语境
5.2.5  刻意曲解的语用功能
5.2.6  刻意曲解的负面影响
5.2.7  结语

第六章  推理照应的语用分析
6.1  推理照应
6.2  推理照应的句法研究
6.3  推理照应的语义研究
6.4  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
6.5  推理照应与认知活动
6.5.1  框图结构
6.5.2  常规关系
6.5.3  思维模式
6.6  认知环境与照应
6.7  推理照应与跨文化交际
6.8  结语

第七章  元语言的语用分析
7.1  语用缓和与功能
7.1.1  语用缓和
7.1.2  相关研究概述
7.1.3  语用缓和的功能
7.1.3.1  人际功能
7.1.3.2  交际功能
7.1.3.3  移情功能
7.1.4  语用缓和与礼貌
7.2  “那么”的语用功能
……

第八章  非信息探询疑问句的语用分析
第九章  语言使用中的模因现象
第十章  语言礼貌与礼貌原则的再思考
第十一章  会话分析与言语行为研究
第十二章  广告模因与广告对抗
第十三章  庭审话语与庭审提问的语用分析
第十四章  语言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第十五章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第十六章  翻译的成事性对等观与语篇视角
参考文献
附录:何自然教授简介及著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