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爱与秩序:用「爱与理智」方法养育青春期孩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0807688
  • 作      者:
    (美)福斯特.克林纳, (美)吉姆.费著
  • 出 版 社 :
    群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爱与秩序》是流行美国20多年的家庭教育法
  被译成8种语言文字,重印17次
  全球畅销家教书《爱与理智》姊妹篇
  现实世界不是按惩罚规则来运行的,而是以结果为中心。父母绝不能让孩子总是想到自己不好或错误的决定会让爸爸妈妈生气,而应考虑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当我们将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强加于孩子身上时,这才是一种对孩子的惩罚而非结果。
展开
作者简介
  福斯特·克林纳,医学博士,美国公认的心理精神医师,他与吉姆·费共同创办了“爱与理智”培训机构,并被许多精神治疗中心、学校和家长团体聘为顾问,他的著作和文章成为解决孩子问题的革命性方法,他不断为人们提供行为方面的创造性解决办法。他的演讲生动而幽默,现场给予人们指导。
  吉姆·费,美国著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专家顾问、知名演讲家,担任过31年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从事教育顾问达20多年,他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吉姆幽默而富有感染力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听众与读者的喜爱,经常展露于全美新闻媒体。吉姆发现,趣味故事是帮助人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他有一句话:“当人们咯咯大笑时,他们好像学到的东西最多”。从他的“爱与理智”系列家教出版物中,读者也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展开
内容介绍
  《爱与秩序》主要探讨如何培养13—16岁的少男少女,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正在经历人生中最强烈的变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能是吹毛求疵、严格管控,也可能是过度溺爱或事事包办。这些方式用于较小的孩子多少会见效,但如果用于十几岁的青少年身上,则注定要失败。《爱与秩序》运用”爱与理智”方法,帮助你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孩子,使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的人。
  爱,是养育孩子的关键,但爱并不意味着须臾不离孩子左右,保护他们不被这个世界扔到身上的石头击中,也不意味着放纵和容忍另类、无礼或非法的行为。爱,表示和我们的青少年孩子保持一种健康的友谊,使他们能够自主决策、能够忍受自己犯下的错误、能够在承担自己酿造的苦果中一天天长大。
  理智,则以后果为中心。理智使我们的孩子能够靠自己悟出他们的决定和行为会导致哪些必然后果,从而推断出其中的因果关系。理智使他们懂得,我们爱他们、支持他们,对他们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但不会主动帮他们摆脱困境。当他们历尽艰难险阻、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时,理智能使他们在心中树立责任感。
  引导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使他们长大后能享受丰富的、幸福的、负责任的成年人生活,是父母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也是最难得的机遇。本书将帮助父母应对这一挑战,并为把握这一机遇而欣喜。用“爱与理智”的法则养育孩子永远不会过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 一 章  欢迎来到“爱与理智”课堂
  对一个家长来说,被孩子视而不见有时甚至比忍受赤裸裸的污言秽语更加痛苦。
  杰克从来都不是你所说的那种坏孩子,但随着他长到十几岁,却也不是通常所称的那种好孩子。他是那种不好不坏、处于中间层次的少年。16岁时,杰克喜怒无常,并疏远父母。他并不当面和家长唱对台戏,但对父母的劝告,却像看着房间里漂浮的尘埃一样无动于衷。也就是说,他根本不和家长发生任何关系,除非想得到什么东西。在家时,他会独自缩在自己的屋子里,心情时好时坏。
  对一个家长来说,被孩子视而不见有时甚至比忍受赤裸裸的污言秽语更加痛苦。“我们倒也不是没被他骂过”,杰克的母亲塔米如是说。
  无论杰克想要什么,我们给他的,总是比他的需求多得多。他自己犯了错误,我们会伸手相救;我和加里还努力工作,把我们大人从未享受过的各种奢侈品都买给他。不用说,我们尽了最大努力试图取悦那孩子,但他对我们却毫不尊重。也许只有在我们跟前时,他才会无意识地想起谁是他心中的行为榜样吧。那段时光,我们对他一点也看不懂。加里称那段时光为“爱与理智”之前的WJDGI时光——意思是“我们就是搞不懂”。
  加里和我当时刚刚上完第一堂用“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课程,却不由得垂头丧气。现在,我们要和这个拒绝沟通、形同陌路的孩子打交道,但他却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继续上课,心里却在想“如果10年前就能学会这种培养方法就好了”,内心非常绝望。然而就在此时,老天爷和好运却给我们送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绝好学习机会”,这次机会帮我们走出了困境,并让我们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那天,我下班回家后,接到一位名叫罗伯特?肯纳的警官打来的电话。他说,他们接到一起投诉,投诉人指证说,杰克和另一个孩子一起,试图从沃尔马特百货公司偷几块手表。杰克和朋友克里斯一起作案时,被商场里的监控录像认出,克里斯还很自豪地把杰克供了出来。你知道,小偷并没有什么自豪可言。
  肯纳警官说,他随后会到我家来一趟。我想,杰克从我最后的几句话中也许知道了电话的内容,想着他也许认为我们像往常一样:我不安地绞着双手说“唉,我们真倒霉”,而他爸爸则大发雷霆。不过此时天快亮了,我于是说,“这个电话真有意思。警官马上要到家里来。祝你好运,杰克。我真想看看你到底怎么办。”
  看着他错愕不已、惊惶失措时,我觉得心中有个声音欣喜地喊道,“你要狠心点!你要狠心点!”这是我这个万事包办的母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我上课所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
  肯纳警官来到后,和杰克进行了一番长谈。我乐得不去插手,只是沉默地给家里的小狗喂食。即便这条狗对我们的反应,也比杰克最近对我们的反应强烈得多。肯纳说,他要把杰克带到市里去,而我只是淡淡地说,“我能理解”,而不是一下变了声调说“哦,不!”或者“要多久?”、“哦,天哪!”、“我什么时候能接他回来?”我淡淡的一句“我能理解”,一下子把杰克吓住了,他满脸都是惊恐不安。
  肯纳给杰克戴上锃亮的手铐、准备推进警车带走时,我问肯纳能否单独谈谈。他同意了。他走回来时,我问他杰克要关多长时间,他说不会留杰克太久。杰克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少年,他们不会为这次初犯就拘留他,但很可能会带杰克去做笔录、留指纹。
  我问肯纳能否不让杰克知道自己不会坐牢——甚至不会做任何处理!他能帮我完成一个计划吗?是的,他会。我们在厨房里就所有细节统一了口径。当我们谈到怎样处理这件事时,我发现这位警官很赞赏地看着我,就像我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英雄的母亲一样!啊,这真是太新鲜了!过去从来没有人为我这样做而赞赏我。
  肯纳警官带着杰克离开了。警车闪烁着警灯、拉着刺耳的警笛,杰克可怜兮兮地坐在警车后排。于是我们开始实施计划。在去市监狱的路上,肯纳用手机给我打电话,还打开了手机的扬声器,以便杰克能听到我们的谈话内容。按照事先约定,他说:“你可以过几个小时到这里把杰克接回去。”
  我说,“哎呀,警官,真抱歉,我还有事要做呢。”
  “哦,是这样。那你什么时候能来接他?”
  “哦,今天不行,肯定不行。”
  “夫人,我们的管教所根本没有地方,那只好把他关进成人牢房了,但那里的房子也很紧张。我们在那里刚刚关满了恋童癖者和性虐待犯人。”
  “警官,你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我今天确实没有时间。”
  “夫人,您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吗?”
  “警官,在沃尔马特百货公司偷表的又不是我。杰克作了荒唐的决定,他应该自己收拾烂摊子。不过他很强壮,警官。我敢保证他安然无恙。”这时,我听到杰克开始真真切切地在一旁号啕大哭,“妈妈,请来接我回家。”这时,这位伟大的警官却说,“好吧,夫人,不过,可别怪我没有提前提醒你。”然后便挂了电话。
  他们只将杰克留了3个小时,我也不失时机地赶到少管所。他们把杰克从一把木制长凳上扶起来(他始终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杰克一下子向我跑过来,张开双臂紧紧拥抱我。“谢谢您,妈妈!谢谢您,妈妈!”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被杰克这样抱过了。然后他便开始抽泣。
  这是杰克全新生活的起点。的确,从那天起,他便对我们敬重有加、充满责任感,我们在他旁边时,他几乎总是喜笑颜开。但我却不能完全相信他。我们也变了。我知道,我们如今正在经历对某些事情少一点批评、多一点接受(但并非始终认同)的阶段。现在,我和加里更关注的是后果,而不是“叫嚷、咆哮,然后再去拯救”。
  一个恼人的电话
  桑迪和阿兰?弗兰克看看餐桌。银器、瓷器、点燃的小蜡烛都点缀得恰到好处。他们向客人(都是阿兰所在法律服务公司的同事)点头致意。大家坐下来,打算通过这次家庭宴,让大家度过一个完美的夜晚。
  阿兰和桑迪本来可以度过一个平静的夜晚,因为他们十几岁的儿子赖安有事出去了。不过,尽管表面看起来他们和客人一样无拘无束,但这对父母的内心,却掩藏着对越来越任性的儿子的深深忧虑。
  餐后客人用甜点时,电话铃突然响了。这使他们的焦虑之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桑迪去接电话,并颤抖着声音叫阿兰也过去。赖安和迪西丽两个人都被人带到了郡警署的办公室。他们喝得酩酊大醉,喝酒后,赖安为了表现自己够朋友,又怕酒后驾车出事,便让迪西丽开车。迪西丽把车开到了路边,并径直穿过警察局对面的街道,把一个轮胎扎破了。警方扣了两个人的驾照。警官打来电话,想知道阿兰和桑迪什么时候能接他俩回去。
  桑迪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她那18岁儿子已经正式走上犯罪的道路。她脸色煞白,抖抖索索地回到餐桌旁。客人们关切地问发生了什么事时,她以一种司空见惯的口吻淡淡地回答说,“哦,警察局打来电话,说他们拘留了赖安。”
  还在接电话的阿兰此时此刻决定改变教养孩子的方式。他和桑迪最近参加了一个介绍“爱与理智”法则的培训班。这时他认识到:他们应该采取一些和以前不同的行动。阿兰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赶去警察局“救火”,或者骂出一大堆脏话,而是决定让赖安在学会承担责任中长大。
  “我们现在还没有机会去警局领回赖安,”他对警官说。
  “哦,弗兰克先生,如果你们不接他回家,那我只好把他关起来了。”
  “好吧,警官,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桑迪正在收拾餐桌的时候,阿兰不安地咧嘴一笑,然后回到餐厅。桑迪努力想办法礼貌待客,她把客人们送到门口,然后准备驱车前往警察局把赖安保释出来。阿兰却走进屋,将一幅牌往桌上一扔,说:“我们来玩红心牌吧。”他把目瞪口呆的桑迪往桌边一推,笑着说,“请不要破坏一个美好的夜晚。”
  这次谁该负责
  多年来,赖安似乎就一心要过一种不负责任的生活。他不仅像个懒虫,而且在父母喋喋不休地指责他邋遢的外表、不整的衣衫、乱糟糟的房子以及穿墙而出、震耳欲聋的“靡靡之音”时,也越来越表现出反抗。
  到了13岁,赖安干脆“忘掉”去做自己该做的杂事。
  年龄越大,他就变得越叛逆。17岁时,他甚至在学校上晚自习时喝酒,而且偷偷试着吸毒,这两件事都是影响他考试成绩的罪魁祸首。他和女孩外出,和迪西丽之类不三不四的人打成一片,还对爸爸说,“她来自一个关系破裂的家庭,需要我当她的顾问”,逼得阿兰不得不挖苦地问他,“那你用了什么咨询技巧呢?”
  赖安早就丢掉了与父母吻别道晚安的纯洁家庭传统。如今,只要他对着他们卧室的门远远喊一声“我回来了”,他们就觉得万分荣幸了。
  阿兰对赖安道德标准滑坡的反应是气急败坏、大喊大叫。“你闻起来就像发酵的粪便!”儿子夜不归宿回家后,他会这样和儿子打招呼。或者说一声“你已经染上无业游民的社会品质了!”
  桑迪则大声咕哝:“我知道这孩子靠我自己是救不了他了。”
  不用说,赖安只是不停冷笑。他让自己的双亲在情感上完全对他唯命是从,而且对这一点心知肚明。
  他们也心中有数,但无奈根本无法控制他。
  后来,阿兰和桑迪参加了一个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向他们介绍了用“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方法。他们因此懂得父母首先应该照顾好自己,让孩子自行处理自己的问题,任由孩子承担自主决定带来的后果。
  改变战术
  来自阿兰法律服务公司的客人离开后,阿兰和桑迪又有了运用这些原则的另一个机会。晚上11点,当他俩都睁着眼睛躺在床上、琢磨刚才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时,电话铃响了。
  “你好,谁呀?”阿兰问。
  “爸爸!”赖安急促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爸爸,我这里的情况很不妙。”
  “嗨,伙计,真有那么糟吗?”阿兰仍然是那种挑衅的语气,“如果我被关进监狱,你肯定不会来救我。我这样说你不反对吧?”
  对气急败坏的赖安来说,这句话显然太重了。“好吧,就这样!”他叫喊着,“砰”地一声使劲挂了电话。
  15分钟后,电话又响了。这次桑迪去接电话。
  “是弗兰克夫人吗?我是朱莉,是少年犯感化中心的一位顾问。弗兰克夫人,我为您和您先生感到自豪。赖安根本安然无恙。说出来也许让您惊奇:您可知道有多少家长专程来到这里,将他们的孩子保释出狱呢?像你们这样的父母获得一枚勋章也不为过。”
  阿兰和桑迪第二天仍然拖延行事,但是迪西丽的妈妈却把两个孩子保释出去了。桑迪对接下来如何面对赖安不无焦虑。然而,赖安并没有立即回家。由于害怕父母发怒,他推迟了回家的时间。
  赖安终于回家时,惊奇地发现父母亲都没有对他大发雷霆。他被捕是他自己的事——他们私下这样说。他们不准备斥责他,但也不会主动去救他。
  这种反应减缓了赖安的怒火或反抗。既然知道造成这种局面是他自己的责任,那么他就应该光明正大地主动去收拾“烂摊子”。
  赖安对父母说,他需要赚钱偿还迪西丽母亲交付的保释金、把警方扣留的汽车赎回来、然后把车拉到修理厂,还要给它换一个新轮胎。“这是我经历过的代价最高昂的一次约会,”他叫嚷着。
  桑迪对赖安礼貌而负责任的反应感到非常吃惊。“经历那件事之后,我们对孩子再也不采用‘怒吼’法了”,她这样说。
  赖安不再东游西荡,而是努力考上大学并最终毕业。他后来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成天忙忙碌碌地筹款,致力于让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家园。阿兰形容他是“社会责任感的化身”。
  如今,桑迪说:“青春期对孩子、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阶段,但我们很容易忘掉这一点。不过,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你就会使这个难以应对的阶段更快度过。”
  学习责任感
  罗丽是一位母亲,女儿艾比已经14岁。罗丽早就盼着某个晚上能出去一会儿了。在一切收拾停当之后,她来到衣柜前,准备去抓刚刚花389美元买来的皮衣,满怀激动的心情第一次试穿。然而皮衣却不见了。
  罗丽立即想到了皮衣在哪里。艾比穿衣的尺寸和她差不多,而且这孩子早就养成了一声不吭便拿走母亲物件的习惯。
  那天晚上晚些时候,罗丽怒气冲冲地等着女儿回家。艾比回家时,的确将那件皮衣穿在身上——而且袖口上还染上了颜料。
  “艾比”,母亲开口了,“你怎能做出这种事情!你知道那件衣服是我刚刚买来的。”
  “哦,妈妈,别大惊小怪。又不值多少钱。”
  “不值多少钱?我刚买了这件皮衣,现在却被你在上面染上了颜料。”
  “这不是我的错。不过不小心偶然蹭上罢了。再说了,如果不是因为你太小气、从不给我买漂亮衣服,我也不会把你的衣服借来穿嘛。”
  此时,罗丽恨不得大动肝火,但她刚刚学习过“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课程,知道自己正在气头上,处理这种场面需要慎重。“艾比”,她强压着怒火,“我很爱你,不想和你争论,也不想让你马上脱下皮衣。但你不经我允许就穿了这件上衣,而且丝毫不认错。一会儿,我们不妨睡觉时再谈谈这件事。你要让我知道你到底打算怎么办。”
  第二天晚些时候,罗丽再次来到女儿跟前,谈起皮衣的事。“想没想过打算怎么办?”
  “哦,我不知道。您能否不再缠着我问这问那?”
  “那好,这样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是不是?”
  “我想是的。”
  “我给你提供几个选择,怎么样?”
  “那好吧。”
  “好,你可以自己买一件新的来穿。”
  “多少钱一件?”
  “389美元。”
  “我办不到!我可没有那么多钱。”
  “哦,那好吧,那你只好忍痛割爱啰。”
  “哦,别这样。您永远不会忘记已经发生的事,而且也永远不会让我忘掉它。”
  “既然这样,那我再提供一个选择:拿着衣服去找一位皮革专家,看他们怎样才能把上面的颜料清除干净。”
  艾比选择了后者,发现去污人员花35美元就能试着将颜料从皮衣上清除,但却不能保证成功。当她送给罗丽35美元自行解决时,罗丽又拒绝了她,并将“皮球”再次踢给了女儿。归根结底,艾比必须靠自己想一个办法,要么拿着皮衣到去污工人那里碰运气,要么自掏腰包把这件皮衣买下来。
  对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这么小的年纪便通过“濒临破产”来学会承担经济责任,要比她长大后再让别人去依赖她更有益。而两种解决办法,艾比也都提供了答案。
  青少年孩子发生剧变的时代
  塔米、加里、桑迪、阿兰和罗丽在各自的经历中,都在培养孩子方面接受过相当于研究生水平的教育。此前的“在校教育”并没有让他们在每天面对喜悦、悲伤和困境(有时甚至每一个小时就要面对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时做好充分准备。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到工作、时尚、狂噪的音乐、伤心和犯法,他们都难以面对和解决。
  青少年孩子的父母几乎谁都能看出(如果以前还没有发现的话)这5位家长学到的东西,那就是:孩子变了。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啊!
  就在几年前,我们还在为孩子换尿布,反复教他们一些基本举止,成天把孩子接来送去,帮他们做家庭作业,看着他们尽情地疯玩。是的,我们有时会大动肝火,甚至觉得自己要疯了。是的,我们做父母的权威面临着不可避免、似乎无穷无尽的挑战。但是,即便经历了深刻的教训,我们仍然还是他们的父母;孩子仍然处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以内。
  不过,一场阶段性变化随之而来,而这场变化又将我们送到了起跑线去接受更多的教育:针对“青少年”的培养学习研究生课程。
  几乎是猛然之间,我们的孩子似乎再也不像以前那个孩子了。本尼过去有一条盖住双膝的牛仔裤和一件T恤衫穿就心满意足,乔斯琳过去经常让妈妈给她买新衣服。如今,年少的本尼穿着露有几个大洞的牛仔裤(还不光是膝盖处有洞),而乔斯琳则与商场里每位卖衣服的售货员都私交甚笃。有时候,从衣着打扮看,他们就像每天都在过万圣节。这些孩子正在经历的生理转变,我们认为没有哪个医生听说过。少年本尼个头比爸爸还高,能用一只手将妈妈举离地面。乔斯琳身穿露着肚脐眼的紧身上衣,看上去感觉良好——简直是感觉太好了。
  实际上,孩子们在13~16岁这5年的青春期里,生理上经历的变化要比他们一生中任何其他时候出现的变化都要多:
  · 他们的大脑变化到能进行抽象思维。他们有可能怀疑你的诚实,但又不敢十分肯定是否信得过你。
  · 他们的激素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加,而且对一切现象(从身体不可思议地疯长,到极度的情绪波动)都非常敏感。
  · 他们的身体会产生更多油脂,这使得他们的脸庞开始长出青春痘,并由于青春痘的出现而经常导致情绪失控。
  · 还有,不妨再提醒一句:他们已经具备生育能力。
  当代父母面临着许多挑战。孩子们似乎在更小时就快要成熟,而社会影响也在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家庭和青少年狂轰滥炸,造成令人难以置信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这些社会剧变打破了家庭的平静——其中主要是“传统”家庭,即有一个在外工作的父亲、一个主内的母亲以及几个孩子。在今天的家庭,不超过1/4的家庭是这样的组合。对多数人来说,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让我们真正难以理解的,是青少年生活中变革的程度。不妨想想:
  · 除过失伤害之外,凶杀和自杀高居15~24岁的青少年致死行为的第二和第三位。
  · 在致死性过失伤害行为中,绝大多数是交通事故,而大约有29%的交通事故都是15~20岁的年轻人酒后驾车而酿成。
  · 2002年和2003年,超过1/5的16~20岁青少年承认,他们曾在前一年、在背负喝酒和服用非法药品的影响下开车。
  · 根据疾病控制中心进行的“2003年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显示,约有1/10(9.9%)的年轻人在13岁前便试着服用大麻,其中22.4%的人截止调查时仍在服用(其中有5.8%的孩子在学校里吸毒)。
  · 超过1/4(28.3%)的青少年目前仍在酗酒。
  · 在调查对象中,3.3%的人曾试用过海洛因,6.1%的人曾服用过类固醇,7.6%的人曾试用过麻黄碱,8.7%的人曾试用过可卡因,11.1%的人曾试用过摇头丸,还有12.1%的人曾试用过其他类型的毒品。
  · 超过1/4(28.7%)的青少年在校园中曾提供、销售或获得过某种非法药品。
  · 将近一半(46.7%)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前便失去了贞操(这一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口交或肛交行为,这两种行为在当今的年轻人中呈上升趋势,并且多数人相信这些行为不会导致他们失贞)。
  · 据估计,在15~24岁的年轻人当中,每年会新发910万例性病(STI)病例。虽然在这个年龄群中,患性病的比例只占其性行为数量的1/4,但却占到每年新发性病的将近一半。
  · 无数青少年上中学时被退学,其数字之大,令人无法接受。
  · 随着所有已婚男女的离婚率保持在50%左右居高不下,与生父母同住的孩子的比例持续下降。
  · 除非出现重大经济变革,否则,这一代青少年将是大萧条时期之后第一批生活标准比父母生活标准还要低的人。
  但是,家庭和社会的变革不过是外在表现罢了。发生的内在变化要比这些表现复杂得多,这种变化就是:青少年在度过自己的个人发育期当中会经历什么。
  勇敢面对新千年一代人的挑战
  当你目睹自己的孩子进入21世纪少男少女的新世界时,你会感到孩子们对这种内在剧变作出的多变情绪反映会刺痛你的心。
  成为青少年是一种体外经历——即脱离孩子的肉体,成为一名成年人,或者处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的某个阶段。青少年也许看上去是大人,然而有时行为却像两岁的孩子,将他们的身份确立为叛逆的学步儿童比较合适。无疑,我们关心这些变化。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精心呵护无法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做好了面对现实世界的准备吗?同样无疑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孩子越来越自我专注、多疑、与同伴攀比。他们被一种亚文化所同化,接受另类的服装和发型,成天陶醉不已的音乐和话语经常让大人听不惯。
  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他们为获得个人身份和自尊心而进行斗争的结果。“我是谁?”并不只是电视节目台词或摇滚乐歌词中随便说出的一句话:它是青少年从依赖走向独立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但是,与过去所了解的孩子相比,我们自己的青少年孩子看上去似乎像外星人。我们不禁想:其他父母会不会也像我们一样,在许多个不眠之夜为自己的孩子担忧?有些人甚至怀疑孩子和婚姻会不会长期存在下去。
  在失去对孩子的控制时,我们不禁想,“我到底怎么啦?孩子现在的感受是否和我年轻时的感受一个样?”
  你的孩子都做过些什么呢?毕竟,不久以前,你自己也曾在大街上游荡、嘴里哼着惊险影片中的歌曲、品尝着人生中第一支香烟或第一瓶啤酒、从教堂门前掠过、违反宵禁规定,甚至偶尔比这还要过火。你的孩子是否也怀疑你是否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是的,他们肯定怀疑!但你不是仍然长大了么?
  现在,将画面向前快进几帧吧。你已经是青少年的家长,希望在未来几年内放手让他们自我管束。他们将学会怎样在现实世界中决策。
  “现实世界”——如今,有一个时期将让我们瑟瑟发抖。如今,无处不在的压力和影响,在我们或我们父辈所处的时代的确闻所未闻。看着孩子在远未独立时便面临生死抉择,我们不禁陷入绝望之中。毒品、酒精、婚前性行为,尤其是抑郁和自杀,如今的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都不得不经常面对。这些压力不仅让青少年不堪重负,也让其父母苦不堪言。也许更要命的是:如果家长企图像自己的父母几十年前培养自己那样,去培养现在的孩子,那么,他们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就会更大。
  比如,当吉姆的父母说“跳”的时候,吉姆知道父母真的想让他往上跳。但是,如今的青少年知道,现在的父母根本没有“这个家我说了算”的控制能力,因为自从二战结束之后,社会、文化和科技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知道自己有权受到尊重、保持尊严,而不是受到专制式的管控。
  如今的孩子对自己说:“如果父母叫我做这做那以及怎样做,我不敢肯定他们的说法对不对。不过,我朋友说我不必这样逆来顺受。”他们总想努力找到特立独行的行事方式。由此父母在承担着设法顺从青少年子女的压力就丝毫不足为奇,而青少年也肩负着努力想办法忍受父母指使的压力。父母和子女都必须勇敢面对一个新世界。
  希望尚存的理由
  还有希望吗?我们相信,答案是响亮的“是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到18岁时能和我们成为朋友,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对不对?我们希望满足他们作为成年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些希望意味着什么呢?
  是的,我们都知道希望从自己的成年朋友身上得到什么。我们假定他们的言行举止富有责任感、思路清晰、对人生的艰难时期慎重对待、当我们想逗乐时与我们一起玩、当我们需要独处时则又离开我们。
  为什么不能对青少年孩子抱同样的期望呢?
  也许你在想:你肯定在说别人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凌晨四点才回家。她甚至要到明天下午才会和我们接触。如果说她对我们的期待表示关注,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绞尽脑汁让我们的期待无法实现。
  但是,我们确实在谈论你的孩子。本书中提出的原则与每位家长、每个孩子都相关——无论他们是害羞或胆小,还是莫名地叛逆。我们希望教会你怎样运用这些原则,以便让你家的青少年孩子成长为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养育孩子不仅需要兑现承诺、身体力行,而且需要恰当的技巧。用“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青少年,因为这些方法侧重于良好的沟通,是一种教你怎样给孩子当顾问的方法。这些方法尤其适用于刚刚开始具备独立能力的青少年。最重要的是,用“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方法能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而这种友谊将持续你们的一生。
  “爱与理智”是一种双赢的教育理念。之所以说父母“赢”,是因为他们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去爱孩子、对孩子实施的是有效的控制。他们不需要采用发怒、说教、恐吓、再三警告等手段管孩子,因为这些手段会在孩子步入成年的过程中留下阴影。他们还可以避免大动肝火、灰心丧气,这些情绪只会促使孩子品行不端。说青少年孩子“赢”,是因为他们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学会了责任感,掌握了人生真谛。他们需要必不可少的手段,去应对“现实世界”。
  我们提供这种思想观点的原因是:尽管当今青少年的基本需求,与前几代青少年、处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一样,但他们受到的社会影响和压力却截然不同。
  当今家长面临的挑战,需要他们采取一种与过去任何时候都不同的新途径去培养教育自己的青少年孩子。
  第 二 章
  “爱与理智”法则对青少年管用吗
  世上不存在简单易行而又完美无缺的养育子女策略。然而我们相信,只要将“爱与理智”的原则加以明智运用,就能提高将孩子抚养成有责任感的大人的几率。
  艾米去屋里拿洗换衣服时,无意中发现儿子马克偷偷摸摸藏匿的大麻。“我当时惊呆了”,她后来说,“简直不知如何是好。我那天觉得天旋地转,沮丧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
  她知道自己必须面对难题,但不知道该做什么或说什么。由于从马克的屋里拿走了毒品,她知道:要么只能再将其放回原处,否则,马克肯定知道事情已败露,父母已发现。
  艾米倾向于将小袋子放回原处,那样的话,她就有时间将这件事告诉别人,从而讨个主意。然而,还没等到实施行动,马克就已经回家。与儿子迎面相遇时,她手里还拿着那个小袋子呢。
  不用说,两个人都吃了一惊。后来,她站在厨房里,手里拿着那包毒品。马克结结巴巴地张嘴想说点什么,似乎在说:“不是您想象的那样,妈妈,那不是我的毒品。我不过是拿它送给一位朋友罢了。”
  艾米张口想这样回答:“我以前已经听你编过类似的谎言了,不过这不要紧。在这个家里是不允许放毒品的。我必须为此做点什么。”
  “什么,妈妈?”
  “我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这种事太让我失望了。事态非常严重。我要认真想一想。你把这个袋子拿走,想办法处理掉吧。我心烦意乱,要回自己屋里了,改时间再和你谈。”
  艾米在这天剩下的时间里极度痛苦。她和几位好朋友说起这件事,还给孩子所在中学的一位顾问打了个电话。然而,做完这一切之后,她仍然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办,甚至对局面感到更不安了。
  马克来到餐桌旁,却不敢正眼看母亲。大家从头到尾一直静静吃着饭。用餐完毕时,他主动提出去刷碗。艾米意识到马克这一举动有些反常。以前他通常吃完饭后会一走了之,躲到计算机跟前去。她后来说,“我当时想,他正努力想减少一点损失,让我的心软下来。”
  马克在收拾碗筷时又问:“您还没告诉我您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会发生什么呢?”
  艾米如此回答:“自从我发现你偷藏的东西以来,什么也没有去想,但对该做什么亦毫无对策。这件事让我不安得可怕,我不得不告诉你,我太难受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她接着说:“这件事最让我伤心的地方是:我知道,我无法保证你这么大的孩子努力不做错误的决定。我无法阻止你做出错误决定,也无法阻止这个世界给你的决定带来什么后果。所以我认为,你的错误决定应该需要你自己来负责,这些决定带来的后果需要你自己承担。是你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了,我将拭目以待。”
  她继续对他说,除了告诉他绝对不能将大麻放在房间之外,她不会对毒品事件采取任何行动。
  艾米伤心欲绝地上床就寝,却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她起床前往客厅,想看一会儿书。过了片刻,马克拿着那包大麻走到她跟前。
  “妈妈,我打算将这包东西埋到后院。”
  “为什么?我对你说过,我不打算惩罚你。”
  “妈妈,当你对我说你无法阻止我做错误决定、也无法阻止这个世界给我的决定带来什么后果时,那句话真的让我吓一跳。如果你不再为我担忧,那我就决定自己动手把问题摆平。”
  让孩子自立
  还记得我们多么迫切地想看到孩子第一次怎样行走吗?他们每走一步,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在一侧拿着摄像机,片刻不离地拍摄,要把宝宝的第一次蹒跚学步永远留下来。
  后来,他们越走越远,而且开始会跑——全速前进。他们围着厨房疯跑,到了拐角处也不“刹车”。他们绕着房子奔跑,一到楼梯口,就立即调换方向。他们奔跑着穿过院落,一直跑到街区,任凭大人在后面拼命追赶。
  我们自豪地看着他们的行动那么迅速敏捷、是那样不听话。自豪中,还有那么一点害怕。
  现在,他们已经成长为青少年。他们终于慢下来了吗?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缠着我们同意让他们参加驾驶培训,还会索要家里的汽车钥匙。他们再一次离家外出、四处疯跑——他们将车向后一倒,迎面朝公路开去。当汽车的排气孔向我们站立的方向喷出一股浓烟、一阵风般消失时,我们希望他们具备靠自己成功的本领和责任。
  家长应该怎样利用几年前的这些感受,将青少年孩子变成翅膀硬朗、离巢而出的小鸟?我们怎样为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做好准备?
  世上不存在简单易行而又完美无缺的养育子女策略。然而我们相信,只要将“爱与理智”的原则加以明智运用,就能提高将孩子抚养成有责任感的大人的几率。当他们离开家庭时,能够依靠自己的本事勇敢地面对人生。
  但是,在对用“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方法进行全面介绍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几种大家非常熟悉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终于可以离家闯江湖之前,这几种方式几乎肯定会让家长白发苍苍——甚至头发全无。
  直升机式的父母
  直升机之所以激动人心,是因为它能刮起剧烈的旋风、发出巨大声响、能够猛烈振动,但却无法飞得很远(除非是喷气式攻击直升机,这种直升机我们随后再专门讨论)。直升机在世上的使命就是盘旋、营救和保护,没有它们,快速反应部队就发挥不了作用。
  但是,如果没有出现紧急情况,直升机又何必在头顶盘旋呢?于是问题就来了。
  当父母坚持要在“孩子的头顶盘旋”、为其提供不间断保护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样做甚至会妨碍正常生活。我们称那些采用该方法的父母为“直升机式父母”。他们须臾不离左右,以备某个问题出现时营救孩子。
  要想更好地了解直升机式父母,只要到当地的中学和高中看看就行了。你可以看到他们在校门前转来转去,手里拿着孩子外出旅行时穿的小衣服、家庭作业、乐器和大衣。直升机式父母密切注视、急切地等待着自己的掌上明珠发出一颗“信号弹”,然后便一下子猛扑过去,将孩子从老师、伙伴以及其他含有敌意成分的事物中分离出来。遗憾的是,他们也将自己的孩子从所有重要的学习机会中分离出来了,因为直升机式父母只会对孩子必须独自承担的后果表示担忧。你会听到校长低声咕哝,“天哪!这些孩子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将家长培训得如此兢兢业业呢?”
  另外一些家长有时会将直升机式父母看成模范公民。毕竟这样的父母太投入、太忠诚了。他们不会错过学校的每一次会议,在校时间甚至比部分老师都要多。他们看上去那样无微不至,总是“随时为了孩子而待命”。这些父母认为危险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孩子们需要营救,难道不对吗?
  但是,如果你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直升机式父母之所以经常为孩子包办一切,是由于他们(父母)自己的感受使然。由于“爱”与愧疚,他们避免强加后果、不去承认后果,因为他们对后果表示不安。当孩子受到伤害时,他们赶紧将孩子救出来——因为他们自己也受到了伤害。
  直升机式父母之所以如此行为,是因为他们将爱、保护和体贴混为一谈。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都很好,但彼此之间并非同义词。
  直升机式父母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失败。如果孩子失败,他们便错误地认为是由于自己关心不到、给的爱太少。充当“救火队员”的父母,往往是救了孩子,却忽略了自己的需要。他们在无意中享受着医治他人伤口的快乐。这样的父母需要别人来帮助,而不是主动帮助别人。
  直升机式父母用“爱”养育的孩子,今后也会变成“直升机”。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用完燃料,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中坠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学习的机会被人以爱的名义偷走了。
  这一类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超速驾驶”,因为他们知道老爸会给他交罚款,或者会卷入性乱交,因为他们知道老妈会掏钱为其购买避孕药。过不了几年,他们便会从大学退学,将手头本来就不多的钱挥霍一空,或者成天琢磨着“拉帮结派、惹是生非”。不过这些年轻的成年人会发现,现实世界并没有在天上提供一位无所不能的直升机式家长,去医治他们的性病、偿还他们骗来的钱财、将他们从不可靠的人手里救出来,或保释他们出狱。
  直升机式父母的演变:喷气式攻击直升机
  刚开始写这本书时,对直升机式父母的担忧,似乎只集中于他们在危难关头营救自己的孩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直升机出现了。这种直升机不再只是担负营救和保卫任务,而是在飞行时用机载火炮和导弹开火,攻击任何扣住他们孩子的人。我们于是称这种父母为直升机式父母中的“喷气式攻击直升机”式父母。
  这种父母成天想的就是希望为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让孩子永远不会面对斗争、麻烦、不安或失望。正因为这样的孩子从来没有面对过失败,任何事都由他人大包大揽,所以,攻击直升机式父母的青少年孩子其实都是纸老虎。他们在上初中和高中时成绩单上的分数很高,但他们的各种奖励和殊荣中,多数都并非通过真正努力才得到的。这些青少年的缺点被绚丽的光环所掩盖,而各种荣誉则几乎不用他们付出努力或者根本不付出努力便能获得。我们经常听到他们的父母说,“外面的世界弱肉强食,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每一种优势。他们小时候所做的一切,不应成为日后发展进步的绊脚石。”
  怀着保护年轻孩子的激情,只要看到任何一个他们认为会威胁到自己孩子获得完美资质的人、学校或机构,这些父母便会“如狼似虎”地猛扑过去。他们的话语像装载了制导炸弹一样,会向任何制订高标准行为、道德或成就的人猛烈开火,因为这些高标准需要他们的孩子对自己负责。
  声称自己的孩子是牺牲品和受害者,这是家长一种很好的战术策略,旨在将学校的教职员工或社会工作者扔进壕沟,以实现对孩子的保护。攻击直升机式父母连珠炮般的攻击,经常让老师和学校的管理人员筋疲力尽。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在没有取得成功时便将责任嫁祸于人,而不是通过教育孩子努力工作达到目标。我们每天都能听人谈到这种攻击直升机式父母,他们并不满足于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更希望摧毁那些致力于将其孩子培养成有教养、懂责任、讲道义的成年人的教育机构的永久根基。
  这种父母的孩子一旦进入某家公司,父母必然在孩子低于标准表现时,向公司施加压力,但公司可不会被父母的压力吓倒。无可挑剔的形象和毫无瑕疵的在校表现,根本代替不了通过个人奋斗和不屈不挠才得来的个性和态度。明天的劳动力大军(从很大程度上讲,其中多半今天都已经开始工作)应该幡然醒悟,他们将认识到“上班”原来如此:他们无法打电话让自己的父母把顶头上司痛骂一顿,因为他们若想升迁,就必须甘愿多干脏活累活,而且要不遗余力地学习目标职位所需的技能。
  教官式父母
  教官式父母给人印象深刻,因为他们和直升机式父母一样,能发出巨大声响、把清水搅浑,并且能煽动受训者产生令人不可思议的、即刻的动力。他们直截了当、雷厉风行:“照我说的做,否则让你们好看!”他们咆哮着。
  如果我们是教官,而且准备带领你和我一起打仗,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会这样说:“在敌人这一轮机关枪扫射之后,我们要登上对面那座山峰!”也许你会说,“不过请等一等,长官!在这种形势下,大家会受伤的。所有人都想通过举手表决来决定。”在这种危难关头,发扬民主无异于等死。这时需要的是行动,而且立马行动起来。
  教官在我们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们的执教风格根本不适于管理一个国家——或者管理一个家庭。
  如果你不在打仗,而在教养青少年孩子,那么,威严地给他们下命令是没有用的。实际上,这样做恰恰能挑起战争。我们敢这样做,是因为许多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长就扮演了教官式父母的角色。顺便说一句,作为一个家长,处理事情的最佳方式也许应该像以前那样,孩子应该在不反对父母的前提下服从。过去,父母希望孩子越来越听话、守规矩、为人随和,并且在成年后遵守规定。家长对孩子期望更多的是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是独立思考。
  当时那样并没有错。在一个人们渴望得到一份能永远保持的工作的年代,这种“盲目服从”确实值得称道。此时,世界并不很复杂,每个人的角色都有很好的界定。
  吉姆还记得,当爸爸对他说“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现在去干就行了”的时候,他从来都不讨价还价。然而,当吉姆长大时,他发誓再也不像爸爸那样说话。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初为人父的日子里,却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爸爸。
  这是一种难以打破的积习。教官式父母觉得,从长远看,他们叫唤得越凶,对孩子就越有好处。这些父母不过在炫耀自己的支配权罢了。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孩子会听话的。他们知道怎样采取正确行动。”
  尽管用教官训练的方式和“直升机”方式教养孩子二者有着天壤之别,但结果是一样的。教官式父母的孩子不知道怎样做决定。他们一辈子都在被别人呼来唤去,听着来自头脑之外的指示和命令。当他们步入青春期、试图像父母那样发号施令时,却发现说出的话都是父母的话,自己没有一点思想。因此,他们开始倾听自己头脑之外别人的声音——还有那些来自同龄人的声音。
  教官式父母经常用惩罚来对待孩子犯下的错误。然而,总体上讲,现实世界靠惩罚无法运转。如果既不犯法也不能证明有罪,而只是在生活中陷入困境或犯错误,那么,大人是不能以惩罚服人的。如果孩子确实由于自己的行为而受到某种惩罚,那么,他们也很少停下来反省。怨恨通常是常见的反应。
  教官式父母最终会发现:当惩罚自己的青少年孩子时,实际上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逃生出口”,即逃避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他们的孩子根本不必思考自己曾经受到惩罚,他们要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让怨恨在胸中慢慢沸腾,因为家长已经替他们思考好了,事情已然了结。
  现实生活中,对犯错者起作用的不是惩罚,而是后果。如果我们上班时总是将工作干得一团糟,那么老板不会把我们的DVD机拿走,而是将我们“炒鱿鱼”——亲爱的孩子,那时候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可想呢!换言之,我们此时才会说:“该是替自己考虑的时候了。”
  有时候,“直升机”式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教官式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都让人看不清家长和孩子情感上疏远的真正原因何在。一家人也许同在一个屋檐下居住、同在一个餐桌上吃饭、同坐一辆车出行,但却像住在不同的星球上一样。家庭成员对这个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甚至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如果确实朦朦胧胧地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们多半情况下也无法将不对劲的地方准确地说出来。
  就算这些家庭成员在极少场合下确实开始思想交流,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往往也会陷入直升机式的教育方式,或者陷入教官式教育方式。他们说的无非是这样两句话:“哦,宝贝,你知道我爱你,愿意为你付出一切。”或“不要老缠着我说这说那,你这小鬼!让你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呗。”
  “撒手掌柜”式父母
  还有一种父母有必要在此顺便提及,我们称其为“撒手掌柜”式父母。这种父母总是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一切独立。
  有人从别处引进这样一种理论:只要时间和机会恰当,孩子天生就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最终会成长为有创造性的成功人士,而家长只需将一切置身度外、毫不插手就行。
  还有一些人认为,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永远都不要让孩子负责任,要努力做到让孩子永远幸福、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他们相信,保持这种关系比教会孩子自律或培养个性更重要。
  还有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打拼,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而觉得内疚。但他们不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撒手让孩子无拘无束地尽兴,因为他们认为,在“宝贵时光”内强调责任感,会让孩子不尽兴。
  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时,总是以自己年轻时的表现为例,暗示孩子们照着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哦,我也开快车、试着吸大麻、老是喝点酒,现在不也好好的吗,他们也是一样。”他们相信这是一条“真理”,却无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孩子,他们的同龄人很多人并不那样做,而且同样的行为,现在的风险要比过去的风险大得多。
  最后还有一种父母,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干脆试都不去试。
  必须强调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做并非教养孩子的方式之一,而是对家长抚养责任的放弃。正如我们常讲的那样:“如果孩子注定长大后要居家过日子,那么他们出生时就应更成熟。”
  顾问式父母
  直升机不能一天到晚在天空上盘旋,教官也总有一天会把嗓子喊哑,而“撒手掌柜”式父母什么也不做。请允许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个更好的选择,这种教养方式终生管用,尤其适用于教养青少年,这就是“顾问式教养方式”。
  青春期孩子一个重大的变化体现在思维能力上。孩子将从具体思维者成长为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吉恩?皮亚杰所称的“形式运算”者,或者说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当发生这种认知上的重大变化时,父母必须调整教养方式,去适应孩子身上发生的新型思维过程的需求。最近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发育持续不断,而且非常活跃。从这项调查似乎可以看出,与任何其他年龄段相比,处在12~25岁之间的孩子,其思维模式的发展更可能影响大脑的电路,从而影响将来的行为模式(我们将在第六章更详细地探讨这种发展)。
  较小的孩子只思考具体有形的事物,他们需要思想上的引导,有时还需要严格的限制。然而,青少年常常讨厌引导、厌恶严格限制,因为他们已经长大,能够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了。在大脑追求纯洁的情感和极度惊险刺激的同时,他们也具备了抽象推理的能力,在适当条件下,即使哑巴吃黄连,也不会像动物那样皱眉(如果你愿意,可以称他们具备了“情绪大脑”)。此外,他们越来越注意开发大脑中更高级、更先进的那部分大脑所具有的推理能力。
  青少年将直升机式父母发布的营救信号解读为“你太脆弱,没有我就办不成事”;将教官式家长传递的“照我说的去做”的潜台词解读为“你无法替自己着想,我只好帮你想”;把“撒手掌柜”式父母“听天由命”般的教养方法解读为对他们不管不问,或者根本不帮助孩子设定安全界限。
  对许多父母来说,设定限制会变成发号施令。他们总是通过更多的指示和命令来设定那些限制和规则(再加上许多严厉和怒火作为调料),当指示和命令都不见效时,他们就会采取惩罚手段。通常情况下,青少年对这些颐指气使和惩罚的反应是不负责任、反抗或叛逆。
  参加过用“爱与理智”法则教养孩子课程培训的父母则通过另一种教养方式,从而避免像直升机、教官或撒手掌柜那样,这便是当好孩子的顾问。他们会提问并提供选择。他们并不告诉孩子该怎样去做,而是将决策的重担放到孩子自己的肩上。而他们则会将选择项建立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父母可以通过精心营造家庭生活氛围,使其能模拟自己的孩子很快就要独自面对的现实,以此帮助孩子们为面对现实做好准备。因此,为了加深我们对顾问式教养方式的理解,不妨看看顾问在其他领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商业顾问
  企业常常聘请专业商业顾问,从外部对公司面临的某个具体问题提出看法。公司聘请顾问时,看中的是其专长,而不是让他们告诉公司该怎样经营。其实,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在遇到一个企图对他们指手画脚的顾问时,多半都会马上将对方“炒鱿鱼”。
  顾问并不下指示,而只提建议。他们这样说话:“我想这样做对贵公司是否更有利……”。这种姿态其实有很大优点,因为顾问对客户是否采纳建议并不负责。如果客户不喜欢顾问的建议,就完全不必再听他的高见。
  不管客户是否采纳顾问的建议,顾问对将来发生的事都不负责任。倘若某个公司在听取顾问的意见后赔了钱,这部分经济损失不会从顾问的腰包出。顾问最多不过被公司辞掉、不再当该公司的顾问罢了。
  正由于顾问没有决定权,所以也就乐得不承担与决定相伴随的责任。这多好呢!
  心理治疗学家和指导人员
  来自其他领域的咨询例子还有,就是心理治疗学家和指导人员。同样,在这里顾问也是由客户挑选出来的。
  尽管少年儿童并不自主决定去找个指导人员咨询一番(你很少听到8岁的孩子说“妈妈,我要去看心理治疗学家”),但多数青少年还是承认自己有这种需求。很多青少年会自愿地、迫切地希望得到某个指导人员或心理治疗学家的帮助。
  像商业顾问一样,指导人员和心理治疗学家也不发号施令。他们不会限制任何人,很少发脾气或对客户大喊大叫。他们几乎没有营救的职责,也不许自己被别人操纵或虐待,但他们却向别人提供许多同情和理解。
  另一方面,客户希望顾问的脑子中妙计多多。心理治疗学家和指导人员在试探客户的看法时,也有义务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会用解释和若有所思的沉默作为咨询技巧。他们可能经常满脸疑惑,以回应所听到的话。他们也可能会大声说出可能的选择。
  心理治疗学家和指导人员为客户所做的事情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态度。多数心理治疗学家觉得,解铃还需系铃人,客户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之舟。客户也许在过去犯过错误、将来很可能还会犯错误,对这一点他们表示理解。多数心理治疗学家都希望客户能耐心聆听他们的意见,但并不强求客户做到这一点。他们对客户虽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重视,但并不急于拯救客户于危难之中。实际上,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当人们危及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时,心理治疗学家才可以不顾忌客户的隐私而出手相救。而出现这种情况的限制因素太多了!
  顾问式父母
  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许多父母难以实现从向导甚至善意的专制家长向顾问角色的转变,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要完成的最大转变之一,就是说话口气从“你”转为“我”。已经成为孩子顾问的家长们承认,对青少年孩子再传递“你最好现在就把作业做完”之类侧重于“你”的信息,已经不管用了。相反,能成为孩子良好顾问的父母会运用侧重于“我”的信息,来表达自己的疑虑、思想和可能的预测:
  · “我怀疑高中毕业对你是否不重要”。
  · “我怀疑你对自己作出的选择是否感到不安”。
  · “我很想知道你在做决定之前有何感受”。
  这种类型的意见与“如果你想考试得高分,最好本周内就将某某事做了”截然不同。
  然而可悲的是,有些青少年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仍然采用指导模式而非顾问模式。遇到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要表达这样的信息,“对于你的问题,我现在该如何是好?”指导型父母总是主动承担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从而篡夺了孩子对自身问题的所有权,这一点不能不令人遗憾。
  顾问还会问许多问题。能显露出好奇心和兴趣的问题,是可以运用于青少年的强有力工具。命令和苛求通常一点作用也起不了。委婉而好奇的问题常迫使对方思考,往往还能引导青少年找到激动人心的新答案;而没有此类问题的引导,这样的答案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多数心理治疗学家首先要借助提问帮助对方。据说顾问通常都有好答案,而心理治疗学家则有好问题。你认为多数人最欣赏哪一类人呢?也许是爱提问的人。所以,和聘请一流顾问相比,人们当然要支付优秀心理治疗学家更高的薪水了。
  问题会激励青少年孩子思考和探索。呵斥、啰嗦、下最后通牒以及强调共同利益,则可能达不到此目的。如果看到母亲忧心忡忡,青少年孩子只是说一句“请不要担心,妈妈”简直太容易了,但他此时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处境的险恶。但是,如果一位母亲说出她苦思不得其解的某个问题,如“如果警官来到加内特家中,他父母不在家,而他家里又刚好有一群未成年人在饮酒,换成你,你会怎样处理呢?”那么,孩子会立即提出某个解决方案。
  带有挖苦和谴责的提问没有效果。当青少年觉得他的一切小动作都被你摸得一清二楚时,他们便会求助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the Fifth,规定不得强迫行事犯罪分子自证其罪——译者注),也就是说立即闭嘴。但是,如果提问时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诚挚的兴趣,多数青少年就会张开金口。
  几乎所有话语都可以变成提问模式。以下技巧教你作为一个顾问式父母,怎样才能成功地提问:
  · 不要告诉孩子你期望什么。问他“我能期望你什么呢?”然后再讨论。不要说“我希望你怎么怎么做……”,而是说“心肝,你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合我的意呢?”
  · 不要说“我不希望你趁我不在家时带朋友来”,而是说“如果我不在家时你带朋友来,而朋友走了以后家里丢了东西,那该怪谁?你怎样才能赔偿?”
  · 当青少年孩子正在气头上或者极度痛苦时,不要指望他们回答你的问题。此时最好留有一定余地,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和殷切期望,然后再在时机恰当时回头讨论该问题。
  · 当孩子并不作答而大人的问题又越来越多时,此时应当由孩子来掌控局势。孩子不愿作答时,不要错误地逼他说出答案。你不要再问下一个问题,而只是说,“能看出这个问题为何那么难以回答。你也许想待会儿再仔细考虑吧。”
  控制欲强、事事苛求的父母和通情达理、遇事商量的父母有天壤之别。青少年需要父母在担任顾问角色的同时,能给予人性关怀,并允许后果出现。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对指示和惩罚的反应是不负责任、反抗和叛逆。然而,我们甚至可以指望性格叛逆的青少年在家庭内部达到父母的某些期望值。比如说,父母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
  · 在家里对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包括对客人。
  · 不将毒品带到家里或者其他属于家庭成员共有的地方。
  · 获准后才可以穿另一位家庭成员的衣服,或者使用家里的交通工具。
  某些主张父母拥有绝对控制权的人称此为“限制”。为进一步阐明这些东西,我们称其为“期望”。在必要情况下,父母可以从身体上限制较小的孩子,但是,以通常运用“限制”的方式去限制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或成人,就非常困难了。不过,我们可以提出期望,当期望实现不了的时候,我们可以表现出失望,然后再以一种“首先照顾好自己”的表达方式回应对方。
  提出期望的最佳效果时机,并非以陈述语句说出来的时候,而是以探询的口气提问:“如果我们在家里发现毒品,你认为我们该有何反应呢?”,或者“如果我们举报在自己家里发现了毒品,你认为警察会做何反应?”
  “爱与理智”的方式
  我们认为,教养孩子的最高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让孩子能“全副武装”地在今后生活中遇事均能作出明智选择。
  “爱与理智”法则以一系列核心原则为基础。每条原则都蕴含着一些基本概念和态度。提出这些概念和态度的目的,就是建立一种抚养孩子的简单方法,帮助青少年变得有责任感、变得自立。我们将在第三章详细介绍前四个概念和态度,剩下的在第四章介绍。
  “爱与理智”的教养方式是对父母和对孩子都能“双赢”的一种教养途径。以下看法简要归纳了这种独一无二的“双赢”教养法包含的思想观点。
  有责任感的青少年自我感觉良好
  仅通过让青少年自我感觉良好或觉得幸福,是不能让他们身上“出现”自尊的。只有当孩子宣布自立、企图向家人和社会显示“我们是自己的人”时,他们才有自尊。通过自身劳动和智慧取得某种成就时,他们便会树立自信,但是,表面上的浮华(如外表、衣着和某种积极态度)并不能保证青少年具有健康的自我认识。青少年是通过承担责任形成这种健康的自我认识的。反过来,自我感觉良好时,他们的获益也最大。
  责任感是获取而不是传授的
  责任感并非是家长通过说教、恐吓或胁迫向青少年孩子传授的。相反,责任感以及与责任感相伴的自尊,是通过某些隐蔽的信息(即潜台词)让孩子得到的。这种潜台词即:允许孩子自主塑造个性。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自主决策的机会,也要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
  问题和答案都应该交由青少年自己所有
  直升机式父母总是在孩子遇到逆境或犯错误时出手相救,而教官式父母总是训斥孩子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现在,对这两种父母而言,又多了一种选择:引导你的青少年孩子为自己面临的问题寻找一个解决方案。运用“爱与理智”培养方式的顾问式父母,会通过提供选择、对既定问题推荐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解决过程中与孩子分享控制权等方式,来帮助自己的青少年孩子走过人生之路。
  平息孩子的争论,始终让焦点对着孩子
  用“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最重要原则之一也许是“平息所有争论”。争论使孩子有可能将推理过程抛到窗外,看你有多少“锦囊妙计”可供他们选择。如果你和孩子双方都在情绪激动时争论,那么其后果必然是“双输”。
  通过选择获得控制权
  父母想控制青少年孩子,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如果父母期望孩子日渐成熟,就必须克制自己不应有的冲动,不要企图将一切控制权都捏在自己手中(如果父母希望自己不发疯的话)。与其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看成为摆脱控制而引发冲突的罪魁祸首,为何不给他们“松松绑”呢?最明智的父母总是通过给青少年孩子提供选择的余地,从而善解人意地交出本不属于父母所有的控制权。
  通过理性的言辞设定限制
  用“爱与理智”法则培养孩子的父母,会通过理性言辞而不是挑衅言辞提供选择项。这种父母只说自己打算提供什么或允许什么,而不是命令青少年孩子怎样去做。然而,理性言辞表达出的选择,也应该具有强制执行的含义。否则,你提供的任何选择都得不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譬如,“现在就冷静下来,否则,剩下50英里路程你就自个儿走回去”之类的话,其实等于没说,因为从良心上讲,这种话无法实现)。理性言辞使孩子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而父母则可以袖手旁观,看看孩子表现如何。
  理解+难过=成功
  当青少年孩子犹豫不决时,用“爱与理智”培养孩子的父母在目睹青少年孩子成长方面,既面临着最艰巨的障碍,也面临着最难得的机遇。此类父母会抑制伸手相救的冲动,也不会对孩子大发雷霆,而是与孩子交心,允许孩子由于犯错误带来的合理后果自然展现。和孩子之间产生这样的心理共鸣,然后再听任后果发生,这样做会让孩子懂得家长是爱他们的,不过,青少年也应该懂得现实世界怎样运转。
  不要急于指出后果
  父母常常觉得自己不得不在青少年做错事时当场指出后果,哪怕当时正在盛怒之下。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丧失了在青少年孩子身上树立责任感的机会,又放弃了帮助儿女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机会。而这样说决不会错,“你不必马上告诉我你打算怎样应对这一局面。我们不妨都仔细考虑一番,随后找机会再谈。”然后,你可以打电话给配偶、朋友、老师、顾问和神父,努力找出应对局面的最佳途径。不要担心:孩子能做的最后一件事很可能就是忘却。
  建立终生的友谊
  这些抚养孩子的技巧,并不只是帮你找出在培养青少年的过程中大致有哪些利弊,而是在于引导青少年孩子过一种负责任的、有成就的幸福生活。放手让青少年孩子获得自立,你就能目睹他茁壮成长、长大成人,而这个仍然是你孩子的成人,今后会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当他们需要解决问题时,如果你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剔除怒火、说教、恐吓和“最后通牒”,而以一副充满爱心、心有灵犀的顾问形象出现,那么,还有什么友谊比这种关系更牢固呢?
  这些原则构成了“爱与理智”方法的基石。我们将在随后两章更详细地介绍它们,然后再专门探讨针对青少年的焦点问题。
  ……

展开
目录

再版前言
序 言

上 篇 用“爱与理智”方法养育青春期孩子

第一章 欢迎来到“爱与理智”课堂
一个恼人的电话
这次谁该负责
改变战术
学习责任感
青少年孩子发生剧变的时代
勇敢面对新千年一代人的挑战
希望尚存的理由

第二章 “爱与理智”法则对青少年管用吗
让孩子自立
直升机式的父母
直升机式父母的演变:喷气式攻击直升机
教官式父母
“撒手掌柜”式父母
顾问式父母
“爱与理智”的方式

第三章 培养孩子有责任地行事
基本自我认识--我是谁
有责任感的青少年对自己感觉良好
责任感是获取而不是传授的
让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
平息孩子的争论,始终让焦点对着孩子

第四章 把孩子当有责任感的成年人看待
通过选择赢得控制权
通过理性言辞分享控制权
理解和难过+后果=成功
不必立即让他们知道后果
建立终生友谊
生活在紧张和激动中


中 篇
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第五章 平静对待青少年的犯错
为什么父母应该放松
三类青少年
还是那句话,放松下来

第六章 青春期孩子的内在变化
思想的变化
物理变化
向青春期孩子传授两性知识
心理变化与价值观的变化
对付叛逆行为
放手任其成长

第七章 青春期孩子的外在变化
社会变革的压力
不同的环境,相同的需求
今日有何不同
来自家庭以外的压力
驾驭时尚潮流
来自家庭内部的压力
节省你的“情感活力”

第八章 与孩子一同迈入现实世界
欢迎来到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中培养聪慧青少年的技巧
为孩子进入现实世界做好准备的几点建议
哪些行为和情绪与“爱与理智”法则相左
准备,坐好,出发!


下 篇 “爱与理智”法则实例

1 侵略性行为
2 衣着外表
3 争 论
4 如果孩子大了想回家住怎么办
5 顶 嘴
6 汽车、开车和驾车带人
7 信 仰
8 大学费用:谁买单
9 危机关头
10 宵 禁
11 约 会
12 无 礼
13 离婚与探望
14 滥用毒品药品
15 进食失调
16 权 利
17 来自友伴的压力
18 向青春期孩子赠送礼物
19 成 绩
20 限制行动自由
21 互联网
22 工 作
23 为将来成为领导者做准备
24 花 钱
25 情绪波动
26 音 乐
27 是否下命令
28 聚 会
29 何时向专家求助为宜
30 离家出走
31 恶魔崇拜与宗教仪式
32 性
33 “冷 战”
34 社交与课外活动
35 体育运动
36 以自杀相威胁
37 电 话
38 电子游戏与计算机游戏
39 暴力:流氓与团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