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标准化的概念
心理计量测量的核心特征就是实施和计分的标准化程序。而标准化则意味着根据手册所指定的条件和方法来实施测验的各个项目。严格地说,标准化隐含着如果违反这项标准化程序将导致结果失败,并否定常模组的比较。因此,这样的要求也会限制一般评估,尤其是在身心障碍儿童的应用上。
(二)名称类似测验工具的比较性
测验工具名称有时被描述为它们所代表的范围,但有时却未必。换句话说,同样标名为智力测验的工具可能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如魏氏儿童智力测验、比内智力测验等。同时,类似名称的测验工具在所要评估的特定范围上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如丹佛智力测验、学前儿童50项智能测验等。由于测验工具在本质和理解范围上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所得到的测验数值之间缺乏可比较性。
(三)年龄等量概念的应用
特殊需要儿童在运用心理计量评估中,常见的结果就是在心理学上(如认知、沟通)和其他发展范围(如体重、头围)内得出一种以上特性的年龄等量。它是指定常模组结构(头骨年龄,牙齿年龄)和功能(心理年龄,语言年龄)发展的一项平均年龄。例如,一位37个月有智能障碍的儿童可能被描述为有26个月的头骨年龄。另一位6岁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有可能被描述为有12个月的水平。用年龄等量来描述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似乎很清晰,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年龄等量描述可能会造成整体运作功能的类化
例如,一位在语言能力仅有13个月运作水平的8岁儿童,其实是与13个月大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等量的。事实上,即使他们在语言发展上是相类似的,8岁儿童在身心和经验上与13个月大的幼儿仍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要避免使用年龄等量造成整体运作功能的类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