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全国教育革命向科学进军的浪潮中,不少航空学校、工厂都设计新式飞机。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教学人员也想为革新空军装备做些贡献。部分师生提出了设计新飞机的要求。系党委支持这一要求。系主任唐铎召开各专科主任、各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和教员(包括在系的院军事、政治教员)代表会议,讨论是否设计新式飞机。大家一致同意设计新式飞机。当时,彭德怀元帅正在学院视察。他支持新机的设计工作,并指示严格保密。后来,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在总结了其他型号飞机的研制经验后,充分利用我国的航空物资技术基础和“哈军工”的低速风洞等部分成果,战胜了种种干扰和困难,终于研制出了现代化的歼—8飞机。
“哈军工”的低速风洞是空军工程系的教授自行设计的,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风洞群”。主持设计风洞的,是我国航空界两位著名的教授一一岳劫毅和马明德。
1953年春天,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学教授会成立,岳劫毅教授任主任,马明德教授任副主任兼空气动力实验室主任。一天,系领导转告岳劫毅和马明德两位教授:“陈(赓)院长已经下决心了,一定要把风洞实验室搞起来。”
说干就干,制订方案的核心人物是岳劫毅、马明德、庄逢甘和罗时钧四位教授,大家一致推举实践经验丰富的马明德为风洞建设总指挥。经过几次讨论,提出了初步实施计划,即先建造两座实验段直径为1.5米的四流低速风洞,名为一号、二号风洞。等这两个风洞建成后,再建一座实验段截面为80毫米×80毫米的超音速风洞,编号为三号风洞。
唐铎主任和系里领导再三研究,又征求部分专家的意见,向空气动力教授会提出“自己动手,取得经验,测试合格再往下做”的要求。经过大半年的调研和准备,一号、二号风洞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实验员们也积极参与,主动帮助打打下手。昼夜奋战几个月,两个风洞的全部工程图纸400余张终于完稿,在实验室里摆了一大摞。一头埋在图纸中的马明德不知不觉地送走了1953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