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换文本内容
即改换文本内容以生成新的文本,而后把新的文本与原文作比较。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女孩》,可让学生改写情节。把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情节简单写一下(没有幻想等),再和原文比较。这样,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作者独具匠心的言语技巧及所反映的小女孩的渴望和现实生活的残酷。
(2)填补文本空白
选人教材的文本,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佳文,作者为读者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空白。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填补这些空白形成一种“熟悉的陌生”。例如《忆铁人》中的铁人内心的许多空白,当知道错怪阿姨时的内心空白,晚上辗转反侧时的内心空白等。这些空白的填补,既可丰富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又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创设文本残缺
对有些文本,教师可以人为地破损它的完整性,以形成一种“残缺的陌生”。例如《飞夺泸定桥》中,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文中描写泸定桥环境的那段去掉,文本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只要用心一揣摩,学生就会感到,删掉这一段,就不能突出“天险”,对红军大无畏英勇精神的表现就会大大弱化。
(4)重构文本形式
在有些文本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文本内容的呈现形式,使文本表现形式“陌生化”。即改变结构、体裁、人称、情境等重构文本,以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言语情感和言语技巧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就可抓住文本声音的描写切人。大自然的音乐令人陶醉,旅店里的歌舞令人痴迷,院子里的喧闹令人怜悯,白桦树的悲号令人心醉。声音的变化各异,渲染着悲剧的发生、发展。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情节的介绍均被淡化了,只有声音被“特写”,这种独到新颖的写法,真可谓“四声曲折皆悲唱,此时有声胜无声”。这样的重构文本的呈现形式,一定能让学生耳目一新。
2.有的放矢进行拓展
(1)为突破难点而拓展
例如:《秋天的怀念》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因缺少亲身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窦老师出示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关片断:“……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这段生动、鲜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2)为充实留白而拓展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中圆明园被毁前后的那段真实历史是文本的空白。王老师在课尾和学生一起看纪录片,并出示了吕厚龙《告别圆明园》、樊美平《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再现当时的有关片断——“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人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此时,学生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时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是愤怒。
(3)为品味语言而拓展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时,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拓展训练点: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一份奖状,你想象这张奖状上会写些什么呢?一时间,学生兴趣再次高涨,又一次静下心来品味语言,并尝试将自己感悟到的人物特点用评价的语气写下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