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智能概念
一、关于“零岁教育”
所谓“零岁教育”,是指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教育。“零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完全还不会与人交流、完全不懂事的婴儿的潜意识能力。
而所谓潜意识,通常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称做无意识活动。因为无意识而暗中却能对意识发生作用,故又称做潜意识。
人,是通过大脑细胞的连接进行学习、思维和创造活动的。这种学习、思维和创造,能促进脑细胞之间的更多和更复杂化的连接,这种连接即为人的思维活动。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又称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右脑区的分工不同,左半球负责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即人的抽象思维。右半球则负责节奏、旋律、文学、图像和幻想,即人的形象思绪。尽管人的两个脑半球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却始终以相互关联、合作的方式发挥思维作用。
实际上,大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并不是单线的,这种连接会发生很多交叉,还会有顺向或者逆向、循环等情况出现,大脑产生这些树形连接结构与智力直接相关。婴儿的学习和大脑发育,最初就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智力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建立,则要依赖于外界对大脑的刺激。因此,科学的教育观点主张,从零岁开始就给予婴儿各种刺激,帮助大脑尽快建立起这个树形结构系统。而所谓的刺激,就是通过孩子自身具有的多种感官,来体验和认识物质世界。
人的神经类型一般分为4种,有强、平衡、灵活和弱型。无论是遗传、教育环境、成熟因素,还是智力学习,都要单独地或结合在一起对每—个孩子起作用,形成一个孩子一个独特的类型。
人类学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已经使用和开发的部分,仅仅是大脑潜能极小的一部分,因此,开发大脑的潜能,就成为早期教育所面对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则应当从头做起。换句话说,即从出生之初起开发潜能——这就是零岁教育的立足点。
零岁教育,主张从人的感觉器官训练开始,抓好潜能开发。因为通常人类要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重力感和本能感来感知外部事物,从而了解和认识世界。通过感觉这种非常自然而往往被忽视的方式,使人的个体能力得到发展。新生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听、看、嗅、尝能力,闻到奶香味儿会咂嘴,碰到东西会转头,用嘴吸吮,眼睛能盯住红色物体或盯住人的脸等。这些低级、原始、不协调、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属于非社会性行为,必须经过无数次的丰富和“感受学习”,才能使大脑把多种感觉信息综合起来,从不协调向协调发展。人的感觉,只有高度地协调发展、互相默契,身心才能达到平衡。因此,婴儿的感知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种培养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
经过科学试验证明,婴儿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被早期教育学家称为“内在能力”,令人十分惊奇。有人试验每天给刚出生的孩子放几分钟古典音乐,满月时,婴儿听到熟悉的音乐则会止住哭闹,5个月以后,婴儿能完全记住这段音乐,再听到熟悉的音乐时会晃动身体,对音乐的节奏作出反应。而在听到别的、不熟悉的音乐时则没有这种表情和动作。专家们认为,这种内在能力,就是一种由感官潜移默化地接受而产生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新生儿期最强,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会迅速地减退。这种已经证实的新生儿的能力,则是零岁教育的理论依据。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人一生当中身心各个方面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萌芽阶段,还是生活经验开始积累的时期。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会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婴儿的早期经验,会对以后智能的发展和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婴儿的神经系统,具有最强的可塑性,等到各个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一旦形成,这种可塑性就会变小,发展的空间也相应会变得很小,因此,应当尽早拓展婴儿的智力发展空间。
3岁以前,是孩子感觉教育的关键时期,开发孩子某种学习适应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婴儿一出生,就开始感受着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如饥似渴地接收和获取各种信息,以满足好奇心,充实原本是一张白纸的大脑。婴儿求知欲的强烈、接受能力的强度、学习效果的惊人程度,是成年人想象不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岁以前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实在太重要。研究和试验也证明,早期教育的实质,是在大脑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促使婴儿的大脑发育。
二、发育特点
降生到人世后,新生儿立刻开始呼吸。由于鼻腔、咽部、气管、支气管均狭小,胸部肌肉不发达,肺部弹性组织发育也不完全,新生儿的呼吸主要靠胸腔内膈肌的升降完成,以腹式呼吸为主,胸廓运动较浅,呼吸时,肚子会显示出一鼓一收。呼吸节律也不规律,呈现出呼吸深浅交替或陕慢不均匀的现象,这是因为呼吸中枢尚未发育健全。
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初步的运动能力,会手足乱动、手的抓握反射、哭闹等,宝宝的味觉、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开始活动,各种感觉能力开始发展。新生儿也正是从感知觉开始,来认识周围环境,逐步和外界建立联系。
新生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吸吮反应,能够吸吮乳汁并具有消化乳汁的功能。刚刚出生的新生儿通过皮下脂肪来参与体温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