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学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54887
  • 作      者:
    杨淑芹主编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课程教材变革的内在核心是知识变革,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知识变革的首要问题是价值取向问题,后者又必须落实到民族文化自身的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文化总是有自己的针对性的,这个针对性就是指文化总是落实在特定的环境中。
    由此说课程知识体系背后的价值取向并非是中立的,在考虑前沿的课程教材体系时,“拿来主义”对于民族本身的知识创新或本土文化处境下的课程教材变革的利弊问题还只是工具理性的判断。如果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在本土的文化处境当中知识体系的真伪问题。因为,任何课程或知识的发展和创新实际上都必须考虑本土的文化处境,教材知识体系的内涵决不是“价值中立”或“文化无涉”的纯粹客观的知识活动。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具有自身文化特征、适合于自我发展实践的知识创新途径,而且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具有持续创新的可能性。强调从本土文化处境出发,关注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对于人生的教育价值,是为了在了解本土文化处境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本土文化品格的现代课程教材体系。
    这套新疆教师教育类课程通用教材的设计和编辑出版,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整合了喀什师院、伊犁师范学院学者的力量,用他们自己的身体力行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课程教材变革的理解和行动。既有从内容本土化的多元探索,又有从呈现方式多样化的考虑;既反映了区域和本土特点的课程教材内容,又符合跨文化学习的学生认知特点。在这些探索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材编写的特色和水平,如双语语料库运用、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等,为我们提供了课程教材开发和研究的范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教育观从“学会生存”转向“学会关心”。信息社会典型的特征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急剧增长。为了解决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指出了战后国际教育的新趋向,即学会生存,要求教育担负起使年轻一代具备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面貌方面,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深刻反思。“学会关心”,这种崭新的教育观出现了。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主题就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力图弥补“学会生存”的缺陷,试图解决二战后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相对滞后的问题,解决现代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生态危机,改善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环境,同时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生活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已不能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求学(受教育)和工作两个阶段,接受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因为只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不能受用终身,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自从1970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后,世界各国都开始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第四,教育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因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颁布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把信息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同时强调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和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五,教育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以来,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世界一体化开始加快发展,高度的相互依赖和频繁的文化冲突同时并存。为此,必然要求教育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教育国际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培养学习者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素养,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做好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挑战的准备,理解、宽容和尊重异国文化、多元文化,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问题,如和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等。二是教育本身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考察教育的本质和特点,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背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影响着教育。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
第三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我国课程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四节 课堂教学管理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
第四节 德育原则
第五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第十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

第十一章 教育评价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第二节 学生评价
第三节 教师评价

第十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三节 行动研究

第十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现状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