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广播电视评论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54927
  • 作      者:
    仲富兰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立足于多年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结合广播电视评论业界最新发展状况,系统阐述了广播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符号系统、节目形态、功能定位、社会效果,并从实用角度出发,着重讲解了广播电视评论的策划、选题、采访、写作、解说、剪辑、编排等方面的运作技巧,最后就如何培养广播电视评论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颇具独创性的见解和建议。
  本书既全方位解析广播电视评论的内涵、特性与基本原理,又综合传授广播电视评论运作流程诸环节的操作要领;既融会了大量经典、新颖的实践案例,又不乏切实、到位的理论指导。本书适合广播电视专业师生教学,也有助于广播电视评论从业人员实现能力提升。
展开
作者简介
  仲富兰,男,汉族,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传播学研究集刊》副主编。长期在上海新闻业界供职,1998年被评定为高级记者,曾经担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评论员、《今日论坛》节目主编、新闻台副总监,以及上海《新闻午报》主笔等职务。
  作者在长期的新闻业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上海电台创办过《今日论坛》、《990新闻快评》等著名新闻评论栏目。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承担并主持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人口委《上海市人口社会化传播研究》、《上海市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上海市人口委宣传模式与行政效率》、《上海市外来人口文化跨越问题研究》等课题。有专著《广播评论——功能、选
  《题和语言艺术》、《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等多部。其有关“新闻快评”的理念及多篇论文在新闻业界有很大影响。
展开
内容介绍
    《复旦博学?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广播电视评论教程》作者立足于多年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结合广播电视评论业界最新发展状况,系统阐述了广播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符号系统、节目形态、功能定位、社会效果,并从实用角度出发,着重讲解了广播电视评论的策划、选题、采访、写作、解说、剪辑、编排等方面的运作技巧,最后就如何培养广播电视评论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颇具独创性的见解和建议。
《复旦博学?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广播电视评论教程》既全方位解析广播电视评论的内涵、特性与基本原理,又综合传授广播电视评论运作流程诸环节的操作要领;既融会了大量经典、新颖的实践案例,又不乏切实、到位的理论指导。《复旦博学?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广播电视评论教程》适合广播电视专业师生教学,也有助于广播电视评论从业人员实现能力提升。
展开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主体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定位和关注社会现实
第四节 在创造性转换中与受众平等交流
第一章 广播电视评论基本特点
第一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一般特征
一、强烈的新闻性
二、论述的时效性
三、评说的特指性
四、文体的政论性
五、论证的逻辑性
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与报刊评论的联系与区别
一、报刊新闻评论的类型
二、广播电视评论的独特个性
三、声音符号与图像符号
四、受众的差异对体裁的影响
第三节 广播评论的基本特点
一、广播评论的风格特征
二、短小精悍
三、深入浅出
四、稀释抽象内容
五、讲究说理艺术
第四节 电视评论的基本特点
一、电视评论的成功实践
二、声音画面同步兼备
三、声音与画面有机结合
四、声音与画面双线互补
第二章 广电媒介特点与评论符号系统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一、广播的传输方式
二、广播的传播特点
三、电视的传播手段
四、电视的传播特点
第二节 广播评论的符号系统
一、声音的特性和广播评论的语言符号
二、语言符号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三、非语言符号在广播评论中的运用
四、广播谈话与听众参与
第三节 电视评论的符号构成
一、画面的类型和表现功能
二、解说词与抽象语言
三、同期声与现场语言
四、文字语言: 屏幕文字和画面文字
第三章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形态
第一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结构
一、报道与评论同步进行
二、采访与调查的观点展示
三、话语与表达的多向互动
四、内容与形式的个性呈现
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的形式
一、广播评论节目的三大门类
二、电视谈话体评论
三、电视图像评论
四、采制图像评论的特殊要求
五、电视评论节目的形式
第三节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的传播特性
一、节目的一般特性
二、权威性与主导性
三、帮助受众筛选信息
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五、在观点碰撞中“就事论理”
第四章 广播电视评论功能定位
第一节 传递意见信息
一、阐释新闻背后的意义
二、设置公众议论的话题
三、培养民族文化规范
四、激发受众参与的热情
第二节 形成、引导与反映舆论
一、汇聚公众意见与舆论形成
二、主动影响舆论
三、反映舆论与反映民意
第三节 守望社会,传播知识
一、广播电视评论是社会的守望者
二、守望功能在当今社会的拓展和延伸
三、平等视野下的知识传播
第五章 广播电视评论社会效果
第一节 新闻评论应当顾及社会效果
一、社会意识的把握与掌控
二、媒介舆论与新闻精神
三、媒体的软性权力
四、树立权威的媒介行为
五、媒体形象与社会效果
第二节 在健全法制中完善社会批评
一、社会监督和社会批评
二、如何看待“新闻纠纷”
三、新闻机构不是裁判者
四、尊重被批评者的正当权利
五、尊重公民的隐私权
六、批评的三原则
第三节 新闻的自重与评论的格调
一、新闻的自重与反对“低俗化”
二、破除陈规陋习旧视角
三、忌“小报作风”
四、忌“华而不实”
五、新闻格调不能颓落
第四节 评论作者应具有的六种意识
一、喉舌意识
二、导向意识
三、表率意识
四、法律意识
五、创新意识
六、问题意识
第六章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策划与选题
第一节 节目个性与选题策划
一、选题含义和思维方法
二、选题与立论的逻辑关系
三、选题与立论的主题“炼意”
四、选题与立论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节目个性与选题构思
一、选题要考虑媒介个性
二、选题要考虑节目个性
三、选题要考虑途径方法
第三节 广播评论节目选题策划
一、选题要求真求新
二、选择评论的最佳契机
三、选题切忌过滥过俗
四、十分讲究选题的构思
五、选题考量与评论价值
第四节 电视评论节目选题策划
一、聚焦论点
二、多研究角度
三、调门尽量平实
第七章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立论与编导
第一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立论
一、广播电视评论立论的特征
二、立论与采访的对象选择
三、精心考虑立论的切入点
四、调查与采访手段
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的编导
一、用心: 善于发现评论主题
二、深入: 悉心挖掘评论视角
三、细致: 调动表现节目张力
第三节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编导的工作原则
一、有容乃大,精心选择各种素材
二、娴熟掌控,发挥节目最大效应
第八章 广播电视评论采访
第一节 采访在广播电视评论中的地位
一、采访是新闻评论的前提
二、采访是特殊的调查研究
三、采访决定广播电视评论节目质量
第二节 采访前的准备与案头操作
一、认识和熟悉采访对象
二、采访提纲和采访方案
三、采访前的心理准备
第三节 采访方式与方法
一、采访的方式
二、采访的方法
三、采访的一般规程
四、现场采访的组织
五、镜头与话筒前的采访
第四节 广播电视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让拍摄对象自然常态
二、运用好同期声
三、现场场面调度
四、电视采访的非语言符号
第九章 广播电视评论写作
第一节 广播电视评论写作特点与结构形式
一、广播电视评论的写作特点
二、广播电视评论的结构形式
第二节 广播评论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写大白话,通俗易懂
二、质朴形象,妙趣横生
三、说普通话,规范用语
四、言语感知,避免误解
第三节 电视评论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声像配合
二、语体清新
三、朴素精炼
四、准确贴切
五、风趣生动
第四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语言艺术
一、美学追求
二、重视修辞
三、声调悦耳
四、长短分句
五、即兴表达
第十章 电视评论解说与剪辑
第一节 电视评论节目的解说
一、电视评论节目中的解说
二、现场采访同期声
第二节 电视音响的运用
一、确立画面的真实性
二、烘托现场环境气氛
三、用音响表现人物的情感
第三节 电视评论的编辑
一、电视评论的画面剪接原则
二、画面剪辑的操作过程
三、画面编辑的场面转换
四、画面编辑的几个剪接点
第四节 镜头组接的原则
一、画面内容符合逻辑
二、动作衔接注意连贯
三、确保空间方向一致
四、景别角度和谐有序
五、影调色调保持匹配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编排
第一节 广播电视评论的编辑思维
一、审时度势的立体思维
二、了然于胸的大局思维
三、烂熟于心的主题思维
四、知己知彼的研究思维
第二节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编排依据
一、新闻性与即时性
二、突出性与相关性
三、知识性与人情味
第三节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编排思路
一、建构“大编辑”
二、稳固“小系统”
三、演好“重头戏”
四、保持“平视角”
五、确保“高品位”
第四节 广播电视评论节目编排原则
一、吸引力和公信力原则
二、冲击力与影响力原则
三、感染力与亲和力原则
第二章 广播电视评论作者素质培养
第一节 加强学习,锻造敏锐嗅觉
一、新专业背景下的角色转型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培养新闻敏感
四、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
第二节 敬业乐群,恪守职业规范
一、真实、客观、全面、公正
二、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
第三节 自强不息,践行正派作风
一、提倡正派的文风与学风
二、脚踏实地,勇于创新
三、勤思维,广游历,多交际
四、要有“事业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