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历史的重负 媒介“自主”前的背景研究
一 比较与启示: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学术发展再认识
1.跨越时空的历史比较
2.“比较”的学理阐释
3.思维模式的延伸
二 西学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
1.西学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产生
2.西学与价值选择的学理阐释
3.价值抉择的启示
三 学政难以两分:清末民初学术研究的社会背景——以梁启超、胡适、顾颉刚为主的探讨
1.剪不断理还乱:学者的学术生涯
2.进亦难退亦难:以胡适为例的原因探析
3.结论
四 经学的笼罩和中体西用的学术背景
1.挥抹不去的经学:经学与学术渊源的考察
2.时时萦绕于侧:前近代以来中体西用学术背景的追溯
3.“学术背景”能走多远
第二编 是谁改变了学人 媒介与学人研究
一 《中国哲学史大纲>与胡适的学术转向
1.奠定专业学术地位的《大纲》
2.遭人质疑和批评的《大纲》
3.胡适对批评和质疑的回应
4.胡适学术理路的转变
5.结论
二 吴宓学术性格的两歧性——对《学衡》杂志到《吴宓日记》的解读
1.专业研究“公共空间”的建立
2.内心情感的宣泄
3.学理上的阐释
三 现代出版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人地位的形成
1.出版理念的跟进
2.出版界与学人理念的“暗合”
3.出版界对学人地位的促动
4.结语
第三编 学科与学术 媒介与学术的演进历程研究
一 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1.专业史学期刊的出现
2.对西方史学研究的关注
3.对综合融创之路的推动
4.新型专业史学研究队伍的培养
5.专业研究“公共空问”的建立
6.史学研究本土化的尝试
7.余论
二 媒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史学学科的建立——以社会史论战为讨论主体的考察
1.学术路径与痕迹:经济史学学科建立前的发展脉络
2.新方法的运用:媒介与社会史论战期间经济史研究的活跃
3.悄悄地变化:媒介角度的转变
4.学科的诞生:媒介的联动及其效应
5.传统与现代:经济史学科未来发展遐思
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建立
1.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2.高校新闻学的设科建系
3.专业研究队伍的出现
4.余论(代结语)
四 典型著述与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曹树
1.西方化的研究模式
2.中国化的研究模式
3.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
4.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
五 留学生与民国时期史料的保存和利用——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1.档案史料:牵动一代留学生的心
2.“地下史料”:新旧史料观的差异
3.史料的拓展:留学生的有益尝试
4.余论
第四编 为谁而生 媒介与学术趋向研究
一 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
1.民族主义情绪:专业史学期刊的内动力
2.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史学期刊的民族主义体现
3.30年代中后期:史学期刊的民族主义转向
4.结语
二 留学生与民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
1.留学生与史学期刊的传播效应
2.留学生与史学研究机构的规模效应
3.留学生与史学研究“范式”的本土化倾向
4.余论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