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传媒》对台湾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广告、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变革和发展水平,作一个系统的梳理,为读者提供基本情况,尽可能做到资料翔实,纲目分明、门类清晰。各种媒体各为一章。<br> 第一章叙述台湾光复后的台湾报业的重建、当局对新闻的钳制,实行“报禁”;60年代台湾公营、民营报业,因经济起飞,包括《中国时报》、《联合报》及晚报、地方报纸等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成长。70年代初步形成《中国时报》、《联合报》两大家族报团,公民营报纸各具特色,经济专业报纸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发挥了导引、智库、监督的功能。1988年元月解除报禁,台湾报纸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财团、港资进驻报业,形成了《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苹果日报》报团四雄割据局面。为了争夺广告市场,大报、地方报增张、改版,加强地方新闻、生活休闲的资讯。报业走向网际网络化、数字化。作为主流媒体的《联合报》成为华文最大的报团;《中国时报》报团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在台湾经济建设、推动两岸新闻合作交流中,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然而,各报各拥其主,各有财经、政治背景作为依托,各执不同甚至对立的立场。进入21世纪,随着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替代国民党执政,报业往往成为固守或攻略政权的媒体。<br> 第二章叙述台湾期刊业的发展。台湾光复后,期刊从盛极一时,而因“2·28事件”,不少杂志发行人、记者被抓捕、杀害,受到重挫。50年代党外人士办起杂志,抒发理想。60年代杂志出版繁多,专业化、分众化。七八十年代专业杂志崛起,因应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对科技、资讯和各族群需要,经济类、科技类、女性类杂志大为风行。进入21世纪,杂志市场激烈竞争和外资、港资引进:杂志趋向集团化、国际化,形成家庭电脑、财讯、商周、天下、时报、尖端、经典、美人、一手车等10大杂志集团。和记黄埔凭借庞大资金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市场触角,并购台湾城邦等杂志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华文出版集团。<br> 第三章记述台湾出版业的历史和现状,介绍出版业企业化、集团化情况。进入21世纪,今湾出版业的行销求新求变,合纵连横;出版业向数字化发展。<br> 第四章阐述台湾广播事业的重建,50年代台湾当局建构对大陆宣传的防卫网,大力支持公营、军方的广播网,有限度地释放频率给民间兴办广播电台。六七十年代台湾广播进入调频、专业化时代。公营、军营广播凭借着资源、财力有当局补助,以及技术、人才优势,广告收入远超过民营广播电台。1993年开放广播频率供民间兴办新电台,台湾广播版图重组。因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公民营广播事业都面临转型,新兴电台为了争夺有限的广播市场,中小功率电台明确专业、特定受众群体,以及区域性电台的定位,或者采取联播联营方式,争得有限生存空间。弱势族群客家人、原住民也建立自己的广播电台。台湾广播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广播科技走向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br> 第五章阐述台湾电视公司、“中国电视”公司、“中华电视台”的开创、彼此竞争,以及结构、经营、政治角色转变的过程。1993年,台湾当局开放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财团、外资介入或由媒体的扩张购并,形成五大电视媒体集团。各有其政经背景,靠着软硬件实力,各据一方地盘,分食庞大的广告市场。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争夺政权和夺取政权后,都十分重视建立自己电视媒体系统,推行“渐进式”的“台独”路线。<br> 第六章叙述作为带动台湾媒体发展动力的台湾广告业的形成、发展,广告代理在台湾的制度化,以及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所发挥的作用。随着台湾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世界广告商也介入台湾广告市场,并且以台湾作为跳板转进大陆庞大的广告市场。介绍台湾报业、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广告成长、变化,以及四大媒体在总体广告中占据地位,彼此消长的关系。叙述台湾网络普及的现状,以及新兴广告媒体的前景。<br> 第七章叙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经历奠基、成长、高度发展、转型和升级、全面发展各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产业政策开放,新闻教育扩大规模,系所遽增,成立了10多个新闻传播学院、资讯学院,多达100多个新闻传播系所;因应传播科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新闻传播教育为台湾传媒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不同层次的适用人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