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诺贝尔奖为攀登科学高峰创造了神奇,但使这种神奇成为神奇的幕后操纵者就是基金。
1896年,诺贝尔逝世时捐献了3100多万瑞典克朗(当时为960万美元),其中2800万克朗用做奖励基金。诺贝尔曾在遗嘱中要求基金的管理者只能投资于政府债券、储蓄等低风险产品,不能投资于股票、期货等高风险产品。虽然这种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得不以牺牲较高的回报率为代价,后来的情况是诺贝尔生前没有预想到的,连年的通货膨胀,使诺贝尔基金会不得不靠基金本身来维持,到了1953年诺贝尔基金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基金的大幅度缩水,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与此同时,诺贝尔奖的每项数额也大幅度下降,1901年最初颁发时每项奖金为15万克朗,约合100万美元,此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奖金的数额一直未达到这一水平,1975年奖金为63万克朗,折合为10万美元;1981年,奖金为100万克朗,远远低于100万美元的水平;直到1991年,诺贝尔奖90周年时,单项奖达到了650万克朗,约合100万美元,终于与第一次奖金大体相当,而1992年同样的650万克朗,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拿到奖金没有几天,克朗对美元急剧贬值30%。令奖金得主及世人一片感叹,虽然这种贬值不与基金直接相关。
奖励基金决定了奖金的多少。在20世纪50年代初,诺贝尔基金的管理者及时调整投资方向,改变投资策略,从1958年起,基金不仅可以投资于政府公债、储蓄等,而且也可以自主地投资于不动产或股票,确立了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念,聘请了一些理财高手,效果十分显著。到1993年,基金总资产达到了2亿多美元,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基金会更是大胆地投资于世界各主要债券和股票市场,年经营收入保持在1000万美元左右,奖金和运营支出几乎全部来源于股息和红利的收入,基金的资产也达到了22亿克朗。
这就是基金的力量。对于诺贝尔基金来讲,如果没有基金管理者及时地调整思路,没有运用基金的优势苦心经营,那今天的诺贝尔奖是否还能继续,甚至是否还存在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诺贝尔基金成功的运作为基金投资树立了典范,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更需要基金的强力支持。就目前来讲,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于间接融资,致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是尽快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而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则是完善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这是国家战略。
有研究表明:当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小康阶段以后,人们的投资领域特别是股权的投资和基金的投资会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约有一半的家庭投资基金,中产阶层投资基金的比例更高。全球第二的富翁就是一家基金公司的“老总”巴菲特,基金所创造的奇迹同其他任何事业一样无比精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金融资产迅速增加,投资理财需求日益增大,急需一些适合企业和广大居民投资理财的工具和渠道。基金投资以“集合投资,专家管理”的模式,丰富市场投资理财工具,使得广大居民无论资金数额大小均可参与投资,并通过专家管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这是人民的需要。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普通投资者一般资金规模有限,在众多的投资工具上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组合。通过投资基金把零星资金汇集成巨额基金,以便参与到各种投资市场,投资者通过基金的分红来享受投资收益。可以说投资基金为小额投资者提供了一条通向各种投资市场的通道,赢得了与其他集团资金一样投资高端市场的权益。这是进步的标志。
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理论、操作经验、信息资源等优势,是普通的投资者所无法达到的。借用“外脑”帮助投资大众,对多种领域、多种行业、多个品种进行组合投资,既分散投资,又控制风险,还有很好的收益和良好的流动性,这种理想的投资品种又有谁能不为之心动?这是时代的机遇。
但是,基金投资同其他的投资一样,充满了机遇和风险,是一项严谨而细致的活动,特别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谋略和胆量。正所谓“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创造价值”。因此,研究基金的投资策略、运作特点和操作方法等,必将有助于基金投资者的成功投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