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我所认识的稻盛和夫
尚 侠
如果从2000年岁尾的首次会晤算起,我与稻盛的忘年之交,不觉之间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我至今没有问过稻盛,我们素昧平生,文化迥异,他当时何以对我们的合作提案做出了积极而迅速的反应;就像他也从未向我提及过,作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日本的企业界高手如云,各领风骚,我们何以对他情有独钟一样。人间事,春华秋实,甘苦寸心,让合理的东西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过程,应该远胜于哲学的复杂。
稻盛和他的京瓷公司,最初是从企业与企业家研究的意义上,进入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世界经济专业的视野的。新千年伊始,就在我出任重新组建的研究所所长后不久,当时的世界经济专业的负责人刘荣教授便向我提出该专业方向之一的日本现代企业与企业制度研究,应该摆脱学院派的既有模式,向市场实际倾斜以服务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需求。刘荣推荐了他眼里的首选日本企业家稻盛;并且谈到了曾与京瓷事务局有过联系,然无甚进展,希冀所里出面促成此事。
由于世界经济并非是我的专业,当时的我对稻盛几乎是一无所知。于是从刘荣那里借了两本稻盛的奋斗史,读子便一发而不能收。遂向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进言,拟建立专门机构,研究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思想。
2001年10月25日,“东北师大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庆典在长春隆重举行。该中心作为中国学术界与日本企业界竭诚合作的结晶,吸引了社会各方面的注目。这是在东北师大日本研究所现有人员和图书资料储备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常设学术机构,由日本研究所组建了专业研究队伍,旨在向中国的知识界和企业界传播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思想,弘扬京瓷企业文化。
其时已然是京瓷公司名誉董事长的稻盛,亲率京瓷公司一行数人莅临了成立庆典,做了“经营何以需要哲学”的主题演讲。谈笑风生之间,东北师大人接受了这位来自日本企业界的新科名誉教授。
此后,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经营学、文化学、历史学与哲学等多角度人手,对稻盛经营哲学的理论体系与市场实践进行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中心”理论探讨的基本模式;力求对稻盛的经营哲学思想做出理论阐释与科学说明,则是“中心”的学术投入所致力于达到的境地。
2001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的名校东北师范大学就职。1991年考入师大附中高中部的我,十年后又到师大工作,几乎是返回了原点。相对于那些热衷于在北京、上海求职的大学同学,我乐观地用“缘分”来解释这一切。
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师大的事业在上升。我选择的日本研究所却面临着很多艰辛和坎坷。我工作的第一年,为了用新的思路求得发展,尚侠所长做出了与京瓷公司合作的决策。当年10月25日,“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中心”在师大逸夫楼第13教室宣告成立。我和上千名学子一道,目睹了稻盛和夫这位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缔造者的风采。
为培养后辈,造就新人,尚侠所长将“中心”的科研工作向年轻教师倾斜。2002年,我开始跟随尚先生读日语语言文学的博士。他建议,我的博士论文与“中心”的工作可以统一起来。于是,我在他的指导下开始对稻盛哲学做跨学科研究。近两千个日夜之后,我自己过了而立之年,《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也即将问世。
从构思到写作,我并非从来没有过顾虑和担心。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但在当今高手如云的中国学术界,真正能在不同学科纵横驰骋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更何况我这样的科研新手。我从小酷爱读书,驳杂而不专精。这给从事科研工作的我带来了很多麻烦,对几个学科都只是学了些皮毛,而未能深入。五年前选定这个题目的时候,对于企业家和商人的话题,除了细读过《史记·货殖列传》外,我没有半点积累。然而,既然受命,就要尽全力做好。几年来,我在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挤时间阅读了几百本关于中日企业家的书籍。逐渐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另外,这是日本研究所在2000年重组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其成果应该体现出我所新一代学人的风貌和水准。作为科研新手,完成这样的重任,难免要有很多殚精竭虑、食不甘味的日子。
人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象的主体。这是各学科在终极意义上的共性。换句话说,研究稻盛和夫这样的企业家,和研究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一样,都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尽管后两者我可能更为熟悉。企业家是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调剂社会余缺,积累和创造财富。我希望通过研究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活动,最终得出一两点关于人自身的结论,并传播开去。若真能如此,我可以欣慰地说,自己为中国文化的构建添过一两片瓦。
这部书稿的问世,首先应该感谢尚侠先生几年来的精心指导,以及日本研究所诸多同仁对我的支持。七十多岁的老所长宋绍英先生曾为此书提过宝贵意见,日本樱美林大学的金山权先生从东京寄来过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在此,我对他们深表谢意。同时,也感谢对此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的商务印书馆的各位朋友。
钟放
2007年1月18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