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1 拉美国有化与没收外国企业行动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拉美国家,掀起了一股主要针对美国的民族主义浪潮。这一浪潮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没收或征收外资企业,特别是关资企业。在这些拉美国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秘鲁和智利。
1968-1975年间,秘鲁政府没收和征收了在秘鲁的国际电话与电报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等17家大型外资企业,收回了3000多个矿山和租让地,实施了渔场国有化,并接管和改造100多家私营企业为国有企业,从而使政府控制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命脉,相应减少了国家对外资的依赖,外资所占秘鲁GDP的比重由31%下降到21%。
1970-1973年间,智利的阿连德社会党政府实行经济改革,并通过修改宪法将为美国资产所控制的安那康达、特尼恩特等几家铜公司收归国有。同时,接管、征购了美国伯利恒铁矿公司等一些外资企业,还没收了最大的私营纺织厂,对最大的私营煤矿实行国有化等。此外,还宣布对私营银行和汽车企业实行限制,购买了由美国控制的智利化学和矿业股份公司的全部股权。1972年11月,当时的智利总统阿连德在一次广播讲话中激动地说道:“原先掌握在外国资本手里的铜、硝石、石油、煤等各种基本财富,现在属于智利人了。”
阿连德的讲话表达了当时许多拉美国家的意愿,表明它们决意要彻底打破美国等外国跨国公司对本国经济长期以来的控制地位。但是,对于西方国家及其企业而言,这一时期拉美国家的这种没收或强行征收外国企业资产的浪潮,不啻是一次难以忘却的伤痛。在它们看来,在拉美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政治风险已是再也不得不加以防范的大问题了。
尽管类似上一世纪拉美及世界其他地区针对外资企业的国有化浪潮早已成为历史,但国有化浪潮之后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普遍亏损严重。结果,这些国家又反过来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另一方面欢迎外国企业前往投资。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又开始通过“蚕食式征用”,或者“间接征用”的办法获取外国企业资产价值。例如:东道国中央、地方政府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等,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
同时,值得重视的是,在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国家,腐败也是困扰外国企业正常经营的一大问题,而且当地政府或官员一旦与腐败动机结合,“蚕食式征用”的风险就更加难以避免。在非洲等一些地区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事实上,在非洲进行资源开发的中国企业,都经常遇到这类风险。这类政治风险涉及到企业能否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并取得当地政府的保护,但其防范成本也会很高。因此,能否承受这类的政治风险,对企业在当地市场能否站稳脚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刘光溪(著名国际经济学者,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成功取决于准确地把握国家风险,两位专家在本书中提供了与之相关的全部重要信息与历史背景。
——Kenneth Davies(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级经济学家)
王巍博士总是能够在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些关键点上发出冷静独特的声音。《MBO,管理者收购》如此,《中国并购报告》如此,现在这本《国家风险》更是如此。
——牛文文(著名企业评论家,《中国企业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