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作为道德规范,其对待行为善恶的倾向性就更加明确了。从图腾、禁忌、礼仪和风俗等规范形式来看,很难区分出原始人当时有什么自觉的善恶意识。原始人膜拜什么或禁忌什么,几乎完全受一种蒙昧意识,一种蒙昧常识所支配。缄言尽管消除了这种蒙昧性,但它基本上还是劝诱性的,把一个道理描述出来让你思考,并让你自行选择。准则却不同,准则明确认定某一行为只能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准则由于是包含着道德理性的成分,从而同图腾、禁忌、礼仪和风俗区分开来,准则又由于包含着道德命令的成分,从而又同缄言区别开来。准则已经完全成为文明人最一般的道德规范形式。一切道德规范,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准则。
5.义务和责任。义务作为道德规范,其道德强制性又高于一般的道德准则,准则还仅仅是一种行为适当与否的标准。换言之,每一项准则,只有当道德主体碰到相应的行为处境时,才必然受这项准则的制约,但并不是任何道德主体在任何时候都会同时遇到各种行为准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道德主体的行为与某一准则不相干,那么这项准则对道德主体就没有约束力。但道德义务则不同,在一个既定的道德体系中,作为义务的准则,常常是道德主体在社会的道德生活中所摆脱不掉的。因而道德主体要成为有德的人,就必须履行这些道德义务,不履行这些义务,就称不上是有德的人,甚至还有可能是“缺德”的人。也就是说,道德主体在面对这些义务时,几乎不能选择是否履行这些义务,而是必须接受这些义务。例如“五爱”作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社会公德,就是具有“命令”性质的道德义务,只有遵守这些公德,才谈得上做一个有德的人。
责任作为道德规范,又是在道德义务上的一次升华。如果说道德义务还较多地表现为外在的道德要求,那么责任则已把这种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因而责任是人们主动意识到的义务,它具有良心的成分。换言之,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是同一种道德“命令”在人之外和在人之内的两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责任所包含的道德强制力和道德理性,是所有道德规范中最多的,也是社会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的最紧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责任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是处于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