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理论的移植与延伸
原型的明确提出,在西方首先发端于人类学和心理学,初步成熟于文学批评。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诺斯洛普·弗莱。其理论基础是荣格的”原型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其主旨是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随后被奎林等人在《文学批评手册》中列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四个主要方法之一。
事实上,原型主旨的叙述已经概括了文学中对原型层次的分类和认同:一是居于表层的关于文学作品构成要素的角色类型,二是居于中层关于实现方式和创作手法一类的叙事结构,三是居于深层关于文化概念的意象。这是原型多元体系中的基本结构了。关于这三个层次的理解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佐证:
原型表层的角色研究非常普及,试以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为例。通常地,小说人物典型化的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以生活中的某一个原型为主,加以概括、想象和虚构,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个表兄弟。另一种是在广泛地集中、概括众多人物的基础上塑造出典型人物。这就是鲁迅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巴尔扎克在谈人物塑造时指出:”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骨。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现实。如果他只是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女人,那么他的作品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读者干脆就会把这未加修饰的真实扔到一边去。”这些角色原型的塑造方法运用于广告宣传,则有诸如通用面粉公司运用了长达七年的主题化形象贝蒂·克洛克等广告形象人。贝蒂据说是美国杂货店里“中部白种妇女的完美化身”,是75位妇女的真实面部特征融合而成的“母性化形象”。运用于产品形态,管风琴的设计同样可以说明问题(见图8-2)。管风琴(Organ)的外形一般为配合教堂的建筑式样而采用歌特式设计,内部则以传统的设计为基础,配合建筑物特有的空间来建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