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劳动关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189615
  • 作      者:
    赵瑞红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劳动关系》为《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十二章。第1章在界定劳动关系概念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维度总体描述劳动关系的构成及其历史演进。第二章考察了劳动关系外部环境中重要因素的影响。第三章至第五章研究劳动关系静态构成的各方主体。第六章至第十一章则按照劳动关系自建立至终止、由强制到非强制、从被动冲突解决到主动寻求合作的逻辑顺序探讨劳动关系动态运行过程中各角色的调整机制的理论和实践、共性与特性,包括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员工参与、集体谈判、劳动关系争议处理、三方协商机制等主要内容。第十二章以劳动关系的终止作为《劳动关系》的结束曲。
  《劳动关系》体系完整,构架有新意,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好,且案例恰当。
  《劳动关系》适合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适合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实际部门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劳动关系》: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特点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到60年代后期定型,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后期。这一劳动关系的建立受到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及政策的严格制约,并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它不仅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时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概括地讲,它是一种采用统包统配的方式使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建立固定工式的终身劳动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有以下主要特点:
  1.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只有一种单一的公有制的劳动关系,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的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和集体企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主体一方的用人单位的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以及参照全民单位运行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劳动者也都是固定工身份的职工。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基本上不存在。从劳动关系的存续来看,短期性、季节性、临时性劳动关系范围很窄,一般不允许形成兼职的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劳动关系的性质是由国家作为全社会代表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其特点是国家代表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利益完全一致。这种劳动关系的特点是与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由国家计划和管理相一致的。在企业劳动关系中,企业是国家的企业,职工是国家的职工,全体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劳动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都没有独立的主体身份,双方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虽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存在追求利益方式的差异,但这种差异远小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企业管理者以及工人利益的一致性。职工的利益是由国家和企业来代表的。因此,在利益关系的处理上,是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将具体利益包容在总体利益中。
  3.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
  劳动关系各个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用人单位无权自行招用劳动力,而要由国家下达用工指标,在指标内招工;劳动者无权自择职业,而要由国家统一分配安置就业。劳动关系建立后,工资分配、保险福利等,都是国家统一制定政策,统一进行调整。用人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和监督劳动者以完成政府下达的生产计划而非经营决策。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者在形式上与企业建立的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者被称为“国家职工”。
  4.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是政治原则的体现和注释
  劳动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特点是国家代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这种劳动关系的特点是与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利益都由国家掌管和代表相一致的。在这一关系的实际存在和运行当中,所奉行和贯彻的是以政治为最高准则,以经济服从政治为基本原则。例如,劳动者就业通常采取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固定工终身就业制度,工资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工资制,社会保障采取国家和企业包起来的各项劳动保险和企业集体福利制度。此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单纯是经济组织,它们作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基层单位”,还承担着规范国家与职工以及职工之间的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多方面职责。
  5.劳动关系调控的行政化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运行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直接加以控制和处理的。在一定意义上,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关系是一种劳动行政关系,即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并规范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劳动条件。劳动关系的构成、运行、处理的依据、原则和方式主要是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劳动关系一旦建立,没有政府的行政指令,终身保持不变,直至退休。人员严格限制流动,劳动关系一方的劳动者身份不可转换。如果需要,也是由国家用行政方式进行调配。涉及劳动条件、劳动标准以及劳动关系相关事务,也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来决定,工人无须介入,企业也只需执行国家政策或指令即可。
  ……
展开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劳动关系及其特征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动态维度
第四节 劳动关系的历史演进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案例 维权屡遭“马拉松”,谁来维护劳动者权益?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劳动关系的类型比较
第一节 劳动关系类型比较概述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体制比较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所有制比较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案例 江苏省镇江市国企改革中职工劳动关系的调整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劳动者和工会
第一节 劳动者
第二节 工会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案例1 工会的力量
案例2 “维权主席”陈有德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雇主及其组织
第一节 雇主
第二节 劳动关系中的雇主管理
第三节 雇主组织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案例1 怎样成为好雇主
案例2 福特汽车公司的人员管理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政府
第一节 政府及其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和职能
第二节 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案例1 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案例2 湖北建立职工维权工作协调机制
……

第六章 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第七章 企业劳动规章制度
第八章 员工参与
第九章 集体谈判
第十章 劳动关系争议处理
第十一章 三方协商机制
第十二章 劳动关系的终止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