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红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0036319
  • 作      者:
    陈伙成著
  • 出 版 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红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著作;一部气势宏大、观点新颖、思辩性强、震撼人心的力作;大型文献记录片《中国工农红军》总撰稿陈伙成倾力奉献!《中国红军》讲述中国红军从草创到发展壮大的历史事实,采取形象记录,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丰富多彩。既注重思想性、学术性,又别开生面,既不失严肃,又很活泼,努力增强其可读性,以更适合于广大普通读者。
展开
作者简介
  陈伙成,男,1942年生,研究员,军史专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一室主任,系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工农红军》总撰稿。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红军十年历史,大体说前期是各部的建立和人民军队建设,中期是各战略区大规模反“围剿”和全军实现初步正规化建设,后期是主力完成长征任务全军向抗日战争转变。群雄并起,各自奋战,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丰富多彩。《中国红军》追求的是真实形象记录、重点描绘、以人为本、思辨诠释的写法,采取形象记录,力图将历史图像化、故事化,以增强读史的趣味性。力求简明不乏大气,层高也有细微,有详有略,不能有漏,言之有理有据,不能信口开河。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红军》: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代服饰,记录着我们的人民军队的清贫与荣光,折射着祖国的沧桑和辉煌。
  它告诉人们:我们的军队,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排在前列的布衣芒履,是中国红军时代。
  军帽上的红星,是中国红军的象征。
  70多年前,曾经有一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走进中国红军探密,在耳闻目睹了中国红军的风采后,写了一部叫《红星照耀中国》的书,流传于黑暗的中国,风靡于想了解中国的世界。
  于是,红星给了黑暗里的中国人以光明的希望,也让关注中国的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它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外国人,去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而战斗。
  红星何以会如此耀眼?何以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让我们沿着中国红军的历程,去感触前人在祖国屈辱与苦难中的奋发,去领略他们背负着民族希望的图强。
  红军,不是中国特有的。早在中国红军之前,世界上已有了苏联红军。
  北欧波罗的海南岸的彼得格勒,是世界上第一支红军的发祥地。
  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的一部分工人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水兵起义,一举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维埃是它政权体制的权力机关,意思是“会议”或“代表会议”,全称为“工农兵苏维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故史称这次革命为“十月革命”。第二年,起义的武装骨干组成了国家武装力量——红军。
  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的影响下,乌克兰、白俄罗斯也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也建立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这四国团结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武装力量统称为“苏联红军”。同时,列宁领导建立“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
  此前,即1921年7月,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依革命思想体系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种因缘,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后来建立军队和政权时,自然地引进带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色彩的“红军”与“苏维埃”等名称。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有了苏联红军,就自然而然地有了中国红军:也不是说中国红军是在苏联红军建立的直接影响下建立的。
  从有了苏联红军到有中国红军,中国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严重失败的惨痛教训。这场大革命,客观上为中国红军的建立做了必要的准备;这次惨痛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红军。
  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与中国国民党有着直接和重大关系。
  毛泽东在后来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时,曾经说在对军队和战争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上,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的先生。
  先生者,老师也。孙中山邀请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合作组织新制度军队,进行旨在推翻军阀政府的革命战争,使中国共产党进入早期的军事实践,客观上为党创建中国红军做了必要的准备。蒋介石则用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让中国共产党人懂得了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迫使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红军。
  老师也并不与生俱来就先知先觉。
  孙中山在军队和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认识过程。
  你留意过孙中山的标准像吗?你看出他的眼神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是不是深邃、刚毅,又略带忧郁?这忧郁,也许就是他革命几十年,特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2年“第三次革命”,接连三次失败的痛苦积淀。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名中山,广东香山人,1866年生。1878年至檀香山就学,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任总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后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会党、新军、华侨,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回国,被17省代表会议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
  应当说孙中山的本质是刚毅的、坚强的。他没有被失败的痛苦压倒,而是在失败的痛苦中奋起,锲而不舍。
  1911年,孙中山领导他的革命党同盟会进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旨在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
  但事与愿违。中华民国的中央政权,落在原清政府北洋军将领袁世凯手中:地方政权则被地方军事实力派控制。中国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操纵下的军阀割据。军阀割据必然带来军阀混战,中国社会更加地混乱,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又被卷入了无休无止的战祸。
  中国国民党的后来人,曾不无骄傲地说,孙中山缔造了他们的党,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
展开
目录
01 军旗升起——在腥风血雨红诞生
02 星火燎原——在农村根据地成长
03 铸就军魂——打造新型人民军队
04 打破“围剿”——在战斗中发展
05 红星照耀——与红色中华共荣
06 遭受挫折——陷入“左”倾错误的危害
07 开始长征——被迫踏上万水千山
08 偏师崛起——三军耸立新局面
09 走出为难——奠基西北大本营
10 三军会师——胜利完成长征任务
11 别样英雄——孤军苦斗在敌后
12 走向抗战——改名易帜赴国难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