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63919
  • 作      者:
    严泉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严泉,1973年生,历史学硕士(1999年),法学博士(2005年),上海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1年),上海台湾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曾在《开放时代》、《二十一世纪》(香港)、《上海台湾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合著一本。作为主要执笔人先后参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两项,国务院台办课题五项。先后在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任职,现从事比较宪政史、台湾问题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从1913年至1923年,民国国会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两遭解散而两度复会,围绕内阁制与总统制、单一制与联邦制等问题,制宪议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制宪议员选择的是封闭式的制模式和对抗性的制宪策略,他们排斥北洋实力派对制宪过程的合理介入,沉陷文人式的学理空谈而不能合理地分配政治权力。这些因素,是导致民初制宪政治和民主转型终以失败结束的重要方面。
    《失败的遗产(1913-1923)》结合历史学与政治学的分析方法,爬梳民初制宪会议的原始记录,运用理性选择理论、策略互动论等分析手段,返回历史现场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力图避免目的论的后见之明及以往对民初制宪失败的道德化评价;同时,作者拓宽视野,将民国制宪与美、法等国制宪过程相比较,当前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民国初年制宪政治的认识。
展开
精彩书评
    对那种拘泥于理想范式、倒果为因的研究程式,最好的反拨就是回到过程之中,从追踪事件全局及其细节做起。这是一种极好的方法论策略转变,由此才可能摆脱目的论策转变,由此才可能摆脱目的论宿命的预设,不是依据范式来“裁判”,而是“参与”历史,力求有新的发现。
    ——王家范
    以往的历史学缺乏政治学的访求作为理论分析的基础,而政治学对中国现代化学理问题的研究又往往缺乏历史学的史实基础,本书在结合历史学与政治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萧功秦
展开
目录
致谢
前言
第一章 民国早期的政治发展
一 政治权力的聚散
二 政治合法性的转变
三 政治参与的活跃
四 政治文化的变迁
五 宪政主义的兴衰

第二章 制宪历程:从《临时约法》到《中华民国宪法》
一 临时参议院时期
二 第一届国会时期
三 南北分治时期

第三章 “超议会制”与政体选择的失败
一 《天坛宪法草案。与政体制度选择
二 “超议会制”与宪政变革的失败

第四章 国体选择:联邦制度的中国特色
一 国家(中央)与地方权力
二 国家(中央)现地方权力关系
三 地方权力关系
四 联邦制度的中国特色

第五章 利益优先:国会关于宪政选择的争论
一 国会制宪会议与政体选择
二 集权或分权:省制与政体制度的争辩
三 国会宪法会议与省宪之争

第六章 从对抗到协商:制宪进程中的策略互动
一 1913年:国会制宪会议与北洋派的对抗互动
二 1916-1917年:国会各政党的协商-对抗互动
三 1922-1923年:国会各政党与实力派的协商互动

第七章 制宪议员社会政治背景
一 制宪议员社会政治背景变迁
二 比较视野中的背景特色

第八章 政体制度、政治传统与制宪政治
一 政体制度与制宪目标
二 政治信任与制宪策略

第九章 结论:制宪与民主化试验
一 政治妥协与制宪成败
二 宪政制度选择与民主稳定
三 民主转型与民主崩溃
四 制宪政治与早期民主化经验
附录一 1913年国会制宪会议历次会议情况表
附录二 1913年国会制宪会议重要议题表决情况表
附录三 1913年国会制宪会议员列表
附录三 1913年国会制宪核心员列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