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br>导论<br>第一章 辩论原则之基础理论<br>一、辩论原则之基本原则属性<br>二、辩论原则的含义与沿革<br>(一)辩论原则的基本含义<br>(二)罗马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雏形<br>(三)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确立<br>(四)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中辩论原则之体现<br>(五)辩论原则的发展趋势<br>三、辩论原则的根据<br>(一)辩论原则的根据之主要观点<br>(二)对辩论原则诸根据论之评论<br>(三)本书对辩论原则之根据的理解<br>四、辩论原则与相关范畴的关系<br>(一)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的关系<br>(二)辩论原则与当事人主义的关系<br>(三)辩论原则与职权主义的关系<br>(四)辩论原则与阐明权的关系<br>五、辩论原则与民事诉讼模式<br><br>第二章 我国辩论原则之检讨<br>一、我国辩论原则的含义及其渊源<br>(一)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理论中辩论原则的一般含义<br>(二)我国辩论原则的渊源<br>二、中外辩论原则之比较<br>(一)辩论原则之含义界定上的不同<br>(二)对民事诉讼程序是否具有基本的指导作用之区别<br>(三)如何为辩论权提供保障之观念上、方式上的差异<br>三、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论原则之缺陷分析<br>(一)内容的“空洞化”使其难以契合于“基本原则”之属性<br>(二)对“客观真实”的不当理解和追求使其轻视了诉讼程序的公正性<br>(三)裁判不受辩论内容的制约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br>(四)造成法院的负担、责任过重并引发一些内在的程序矛盾<br>四、辩论原则之重新界定<br><br>第三章 辩论原则的内容(一)<br>一、辩论原则与诉讼标的<br>(一)法院裁判应当受当事入主张的诉讼标的之约束<br>(二)诉讼标的理论对法院裁判范围的影响<br>(三)法院裁判应否受原告法律上见解的约束<br>二、辩论原则所适用的事实范围<br>(一)民事诉讼中事实的分类<br>(二)辩论原则所适用的事实范围之争论<br>(三)本书的观点<br>三、辩论原则与证据资料的收集提供<br>(一)证据资料的收集提供属于当事人的权限和责任<br>(二)法院对证据的调查收集问题<br><br>第四章 辩论原则的内容(二)<br>一、自认的含义、分类与构成要件<br>(一)自认的含义<br>(二)自认的理论分类<br>(三)诉讼上自认的构成要件<br><br>二、自认的效力与撤销<br>(一)自认的效力<br>(二)自认的撤销<br>三、拟制的自认、间接事实之自认与权利之自认<br>(一)拟制的自认<br>(二)对间接事实的自认<br>(三)关于权利自认的问题<br><br>第五章 辩论原则的补充——阐明权<br>一、阐明权制度与理论的主要内容<br>(一)阐明权的含义与必要性<br>(二)阐明权的立法沿革<br>(三)阐明权的具体内容<br>(四)阐明权的性质<br>(五)衡量是否怠于行使阐明权的标准<br>二、我国关于阐明权制度的立法、理论与实践<br>(一)立法现状<br>(二)理论研究的现状<br>(三)我国关于阐明权的司法实践<br>(四)完善阐明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应注意的问题<br><br>第六章 辩论原则的例外——职权探知原则<br>一、职权探知原则的界定<br>(一)职权探知原则的含义<br>(二)本书对职权探知原则的理解<br>二、诉讼要件<br>(一)诉讼要件的内容<br>(二)诉的利益与诉讼要件<br>(三)诉讼要件应依职权进行调查<br>三、人事诉讼程序<br>(一)人事诉讼程序的一般界定<br>(二)婚姻无效事件与撤销婚姻事件的程序<br><br>第七章 我国辩论原则之重塑所面临的障碍及其克服<br>一、辩论原则的观念障碍及其克服<br>(一)对私权自治或意思自治原则的不信任<br>(二)对程序公正观念和程序保障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br>(三)程序的自我归责观念和既判力观念存在严重欠缺<br>二、辩论原则的制度障碍及其克服<br>(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分化程度较低<br>(二)当事人的取证权利缺乏制度保障<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