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映像中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69515
  • 作      者:
    双鱼一生主编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双鱼一生,本名陈斌,1972年3月生,江苏扬州人。少时从钱锺书、施蛰存、余冠英、程千帆、钱仲联、周汝昌诸先生游,于中西新旧学问颇有涉猎。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观察家与传播者之一,致力于以多种媒体形式整合、推进多元文化建设。
    电视方面:2000年荣获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十大赛区笔试总冠军,主持过的电视节目包括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影视俱乐部》、《历史长河》、《留住手艺》,北京电视台《北京时间》,上海电视台《读书有用》,湖南卫视《新青年》等。并为中央电视台《人物》等节目策划人,以及香港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凤凰全球连线》等节目常任嘉宾。
    电影方面:长期担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审片专家,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大学生电影节等多个颁奖典礼和节庆的策划人,并客串出演电影。
    音乐方面:长期担任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总策划暨综合素质考试命题人,以及大型演唱会策划人、音乐录影带(MV)导演。
    图书方面:现任《书城》杂志最年轻的编委,主编、著译有《不一样的记忆:与钱锺书在一起》、《英超足球经营启示录》、《竖起拇指》等。
    报刊方面:十九岁时即任香港《大公报》最年轻的专栏作家,发表书评及诗评;后任《时尚》杂志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
    网络方面:“饮食男女”网站创始人之一,新浪网名人博客“双鱼一生之管锥编”博主,新浪网视频访谈节目特邀主持人。
    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担任“中法文化年”中方新闻宣传总策划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映像中韩》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韩友好协会联合出品,是献给“中韩交流年”的一份礼物,其要旨在于回顾中韩之间长达两千来年的交往历史,对过去十五年间国家关系赢得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对未来中韩友好合作的发展前途进行热情展望。《映像中韩》收录了陈鲁豫、郝明义、孔庆东等知名人士的亲笔力作,通过影像与文字的见证与记录,折射出中韩民间交流的瞬间细节与历史现场。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在韩国釜山出生,读小学、中学,然后来台湾读大学。
    中学的时候,有个级任导师,名叫池复荣。
    池老师个子矮矮的,戴圆圆的眼镜,神色和蔼。她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但不是中国人。她父亲是韩国抗日名将,因此她在中国东北成长,辗转大江南北。
    池老师除了是级任导师外,也教我们韩文。
    我从她真正学到的,却是另外两件事。
    我学的第一件事情,在一堂“周会”课上。
    每个星期二下午的最后一堂,是级任导师担任的“周会”课。那天黄昏,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们在练习开会的议程,我提了一个案,进入表决的程序。由于没有人举手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我也不投了,撤销这个提案。
    池老师站在教室最后一排。我没看到她的人,但听到她说话的声音:“郝明义,你不能说就这样算了。就算没有一个人赞成你,你还是要为你自己的提案投一票。这是你自己的提案。”
    我面红耳赤地举手投了自己一票,全班唯一的一票。
    到底提了什么案,同学那么不捧场,已经毫无记忆。但那一堂课,影响我深远。不论日后求学,还是出来社会工作,每当我兴起什么别人认为荒唐的念头,或是没法接受的构想时,总会有个声音提醒我:“就算没有一个人赞成你,你还是要为你自己的提案投一票。这是你自己的提案。”
    我学的第二件事情,在一次郊游中。
    我们去一个沙滩。同学戏水,我就在岸边负责看管大家的鞋子。闲来无事,搞恶作剧把鞋子藏进沙里。
    要回家的时候,大部分鞋子都找到。有一只,却就是找不出来。尽管我无地自容,但丝毫无助于鞋子的出现。天色越来越暗,场面有点混乱。这时出现了一个人,个头不小,酒气醺醺,手上拎了个东西,就是那只鞋。我们跟他要,他就不给,欺负我们是孩子。
    这个当儿,池老师过去了。她矮矮的个子还不到那人的肩膀。她很简单地说了几句话,要鞋子。醉汉嬉皮笑脸的,有点不三不四。这个时候,突然“啪”的一声,她扬手给了那人结实的一记耳光。
    听多了不要惹韩国醉汉,我心悬在半空。
    晚风中,池老师站在那人面前,一动不动地看着他。接下来,那个醉汉把鞋子交给她,咕哝了一声,走了。
    太神奇了。一个个子那么矮小的女人,可以坚定地给一个大汉那么一巴掌。
    那一巴掌,也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慢慢地发芽。事实上,只有多年后,我才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当你义无反顾的时候,不论对方是何种庞然巨物,不论你多么矮小,照样可以迎面给他一巴掌。
    是的,池老师教我的,就是这两件事情。不多,不少。
    我不记得在1989年那次访问之前,曾经整理过对池老师的感想。
    会在那个时刻清楚地整理出这段故事、一些心得,事后想来,只是时间到了。
    于是我才想起,高中毕业之后,我已经十五年没有见过她。何况,除了那两堂永难磨灭的课之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也不能忘记。
    要来台湾读书的时候,家境并不宽裕,因此有两位老师曾经送我一些盘缠。池老师是其中之一。今天说来金额不大,但当时的价值和意义非比寻常。
    这样,我开始试图联络池老师。
    我们从釜山华侨高中毕业不久之后,她也离开了侨中,离开了釜山,全家搬到首尔附近。
    很幸运地,我和她又联络上了,也寄了那篇接受访问的文章给她。
    更高兴的是,不久她来台湾参加一个和抗战有关的纪念活动。我和池老师久别重逢。那年她七十来岁,原来就矮的个子有点弯了。上了年纪,笑起来更和蔼,但和蔼中还是有那份坚定。
    当时我已经是一家出版公司的总经理,有机会在台湾接待她,难掩欣然之情。
    临别的时候,我问池老师未来有什么计划。
    她提到东北。由于童年跟着母亲在东北长大,她想趁着余日无多,回去看看,所以正在安排一个去东北的计划。
    听了她的东北计划之后,暗喜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实际回报她的机会。当面我没说什么,等她回韩国之后,就汇了一笔钱给她,表示我的一点心意,请她充作东北之行的一些旅费。
    做了这件事情之后,隐约觉得心头放下了一颗石头。事实上,应该说是很天真地以为:当年受到的恩情,多少回报了一些,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可能也因为如此,后来连她旅途如何、有何感想,也没记得问她。
    池老师再没有消息,我也没再写信。从某个角度而言,自以为和池老师的关系,已经画上了一个美好的句点。
    接下来人生旅程波波折折,有得有失。
    虽然也偶尔会想起她,但是等到再一回首,认真地计算一下多久没有和她联络,这才发现已经又是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
    这时,是1997年中,我的工作和家庭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惭愧中,腼腆了一阵,我提笔又写封信给她,解释近几年的情况。
    写信的时候,我很担心她会不会已经不在了。
    我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故事,这才要开始。
    1998年1月1日,我到首尔。
    当时韩国深受亚洲金融风暴之苦,汇率从一美元兑八百韩币一路贬值,最高贬到一美元兑两千韩币。陷入倒闭及重整危机的企业,不知凡几,国家也因为天文数字的外债而面临困境。出了机场,冷冽的气氛中弥漫着一股刺骨的肃杀。
    韩国前一年才刚加入以发达国家为会员的OECD组织,转眼如此不堪,令人大感意外。
    见了几位朋友。大家感叹之外,抱怨更多。
    有人批评韩国人急功近利的毛病。近十年来,韩国的经济成长惊人,但是欠下的外债也更可怕。因此,周转得过来的时候,他们就怒马金衣,成了发达国家的一员;周转不过来的时候,他们也就垮了。
    有人批评他们国民浪费成性。一件相当于三万元台币的女人内裤也能流行成风;破产在即,前一年的出国旅游花费还创纪录,等等。
    我可以体会他们居住在那里,眼看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却茫然无从的无奈,因此大部分时间都在聆听他们的发泄。
    那次回去,当然不是为了了解亚洲金融风暴的问题。一方面是有段时间没有回釜山看看了,另一方面就是想要见见池老师。我和她又是多年没见,很是想念。因此在抵达首尔后,打了电话给她。
    我约好第二天去安养见她。
展开
目录

遇见  感知  交流
大使的三个愿望
故事?重逢

市场  开拓  分享
一个中国“银行人”的韩国随笔
韩国祭孔

历史  文化  溯源
崔致远与扬州
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岁月

教育  学术  薪传
西风匹马立寒秋——有关韩国的“老三篇”
一对热爱“汉风”的韩国伉俪——记李映周和李京花夫妇

韩流  汉风  竞合
我身边的“韩流”
韩国:云上的日子

饮食?民生?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