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566072
  • 作      者:
    童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童星,1948年8月生于南京,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专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全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著有《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等专著10多部、《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等教材10多本、《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论文百余篇。现在的研究方向为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探讨的中心问题是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问题。在借鉴美国学者Neil Gilbert和Paul Terrell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的分析框架:支持谁?支持什么?如何支持?如何筹资以及政策选择的价值基础(为什么?),即“5W”问题:who,what,how to deliver,how to fund,why。围绕这“5W”问题,《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进行了文本分析,然后以城市流动儿童为个案,调查了有关政策的实践状况,考察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政策,最后,对如何构建我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政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认为,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支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政府应坚持公正、充足等原则,为弱势群体接受教育提供足够的支持与补偿。为达到这个目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在展示丰富的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具体建议。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是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学术界和广大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政策模式主要有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两种,前者的目标是克服和消除贫困,后者的目标是促进弱势群体自强与自立,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从长远来看,要使弱势群体从根本上摆脱弱势的地位,必须依赖发展性政策。而教育作为获得发展能力的源头活水,便是发展性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综上所述,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摧毁福利国家,压缩社会保障,充分依靠市场机制,以创造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
    (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肯定
    反之,当前福利国家特别是一般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受欢迎和肯定的理由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起到了“社会安全阀”和“减震器”的作用。战后几十年间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发生较大的社会动荡和革命风潮,社会保障制度功不可没。
    2.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在经济繁荣期推迟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在经济萧条期刺激或扩大有效需求,促使经济早日走出危机的低谷。从而起到了“削峰填谷”、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一直以来,国民教育和医疗保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始终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福利国家将其作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方式一视同仁地向全体国民提供,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
    4.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5.社会保障制度与民主政治制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社会保障事关国民的切身利益,成为吸引国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佳切入点。国民福利覆盖面的大小和保障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国家与地方领导人所获选票的多少,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反过来又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在这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平公正日益彰显,以人为本理念日益扎根,政府公仆形象日益鲜明。
展开
目录
第一章中国原有社会保障制度述评
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二、社会保障的内容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第二节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节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缺陷
一、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基本特点
二、国家-单位保障制度的功过是非
三、国家-单位保障制度运行条件的丧失

第二章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风险
第一节中国社会的转型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含义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规定性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第二节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
一、现代化带来的社会风险
二、体制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风险
三、社会转型期社会风险的特点
第三节社会(公共)问题、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
一、什么是社会(公共)问题
二、什么是社会风险
三、什么是公共危机
四、社会保障同社会(公共)问题、社会风险、公共危机的关系

第三章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分类特征及其化解之策
第一节社会问题的认定和研究方法
一、社会问题认定的条件
二、社会问题认定的过程
三、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分类、特征及其治理
一、社会问题的分类
二、三类社会问题区分的依据
三、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点:“三症并发”
四、缓解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对策:“双管齐下”
五、缓解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一关把牢”
第三节正确改革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与社会问题的化解
一、化解社会问题呼唤正确的改革观
二、化解社会问题依靠科学的发展观
三、化解社会问题要求与时俱进的政府决策

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与政策目标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设想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保障思想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社会作用与历史意义
第二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二、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
三、“费边社会主义”思想
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
五、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六、“贝弗里奇报告”的福利国家思想
七、福利国家的目标取向
第三节福利国家的危机与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新走向
一、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撒切尔革命”
二、新保守主义的复兴
三、“第三条道路”
四、当代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废之争

第五章老龄化与全球化趋势对社会保障的挑战
第一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社会保障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特点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对社会保障的冲击
四、社会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之策
第二节全球化浪潮与社会保障
一、对“全球化”的不同解读
二、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
三、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
四、经济全球化削弱了主权国家的调控能力

第六章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
第一节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三、知识经济的功能
第二节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保障的冲击
一、经济结构转型击碎了“产业工人大军”
二、非典型性就业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四、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第三节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的应对之策
一、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就业的政策
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以资产建设的思路拓展社会保障

第七章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基础的东方管理
第一节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的形成原因
一、地理原因
二、历史原因
三、法律原因
四、社会原因
五、思想原因
六、伦理原因
第二节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西方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东西方管理特点的比较
第三节东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特点比较
一、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二、东方社会保障制度
三、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差异比较
四、东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管理的环境比较

第八章  农民工社会政策及其建构
第一节  为“谁”服务
一、农民工群体的边界及其构成
二、农民工的规模
三、农民工群体具有的属性
第二节  提供“什么”服务
第三节  “如何”提供服务
第四节  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实例
一、生存型问题取向政策的解读与建构--以农民工就业政策为例
二、生存型福利取向政策的解读与建构--以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为例
三、发展型问题取向政策的解读与建构--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为例
四、发展型福利取向政策的建构--以农民工关怀为例

第九章  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区融合
第一节  问题缘起、概念阐释与研究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移民的界定
三、研究框架
四、社区背景和个案选择
第二节  调查分析:新移民与社区融合的启动
一、政策弹性下的社区合作
二、市场平台上的身份平等
三、文化差异中的理性兼容
第三节  从“二元社区”走向“敦睦他者”
一、“二元社区”“敦睦他者”与“同质认同”
二、依托社区促进新移民社会融合的对策
三、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