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时代的脉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67681
  • 作      者:
    韩光宇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时代的脉动》是中共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第23期四支部学员的优秀论文集。其内容涉及民主法制、经济建设、金融改革、企业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充分展现了学员继承和发扬党校优良传统,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运用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成果,对推动工作实践和开展理论研究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高建设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段论述鲜明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走向伟大、光荣、正确的必然选择。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说明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由此形成的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新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就是在中国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由来及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萌芽、成长。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指出,社会主义“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它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它的实境”,实际上就是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①
    我们党正式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提法,是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尘会上。毛泽东在向大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②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展开
目录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发展与实践的思考
3.共产党员先进性与党的作风建设
4.杰出的核心正确的道路良好的机制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学习党史的几点感想
5.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6.关于“政策”在建设现代法制国家中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思考
7.关于“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管治力量的一些思考
8.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劳动教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9.对热问题的冷思考——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0.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1l.对我国领导管理制度与干部任用制度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老干部工作
14.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的新发展
15.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
16.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探讨
17.中国历史视野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18.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9.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
20.要更加注重预防腐败的工作
21.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
22.理论创新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作用
2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竞争力
24.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发展模式创新——海南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科学实践的思考
25.企业应重视综合能力建设
26.移动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7.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当前应对政策的思考
28.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与体制创新
29.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四个问题
30.浅谈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五个机制
31.对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认识
32.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生态农业
33.激发有效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35.意识形态、工业化目标与国有经济的地位变迁
36.对解决民生问题资金来源渠道的思考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