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02765
  • 作      者:
    方章东著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第二国际理论家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传播与诠释马克思主义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俄国革命、议会民主以及党的建设等实践课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资本积累:卢森堡对马克思的诘难
  卢森堡在《资本积累论》一书序言中交待了研究帝国主义理论的意义。写作《资本积累论》不仅是卢森堡出于对理论研究的兴趣,更是当时对帝国主义进行实际斗争的需要。当时在实业界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界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资产阶级的“历史学派”。这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派的特点是:它根本否认理论分析的任何意义,把政治经济学归结为对经济形态的发展历史的描述,而不说明这些经济形态的社会阶级的性质。它变成了普鲁士容克国家的忠实的奴仆。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教授界的泰斗”威廉·罗雪尔(1817-1894),他给政治经济学下了这样定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国民经济”的科学。另一位代表人物为苦斯塔夫·施穆勒(1838-1917),他也把政治经济学归结为国民经济史,并建议用“历史统计法”来研究它。此外,他还从伦理学和法学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学现象。这一学派的第三个同样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卡尔·毕夏(1847-1930),他把国民经济学理解为满足全体国民欲望这一因素所引起的设备、制度和行为的总体。他把闭塞的家庭经济、城市经济和国民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当作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并从这些概念中阉割了任何阶级内容。②正是为了更好地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错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帝国主义,所以卢森堡为《资本积累论》拟了一个副标题:“从经济上阐释帝国主义”。卢森堡对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不满意的。卢森堡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特别是关于扩大再生产理论是没有完成的,因而也是不正确的。卢森堡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错误主要归结为其方法论,她认为马克思在考察资本再生产时,抽象掉了不应该抽象掉的因素——非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因此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没能说明用于积累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的。卢森堡认为,这个问题正是解决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问题的关键,也是揭示帝国主义本质及其经济根源的关键。卢森堡由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出发,详细研究了资本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解决在积累条件下剩余价值如何实现的。因为,用于积累的那部分社会剩余价值一开始表现为生产物,采取一种自然形态。生产物必须首先转化为货币,即必须首先得到实现,然后才能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自然要素,扩大再生产才能继续。
  ……
展开
目录
序言(侯惠勤)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当然传承者
第一节 过渡性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良好的家庭出身与高等教育背景
二、在革命实践中和马克思恩格斯教诲下接受马克思
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守护者
一、宣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开拓广泛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传播的途径
三、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作艰苦斗争

第二章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诠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一、阐发历史唯物主义是战胜“经济决定论”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是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从经济事实出发但不归结为“经济决定论”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经济事实出发
二、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最终从经济事实中得到说明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研究
一、新康德主义的泛滥
二、对哲学和辩证法的涉足

第三章 对资本主义新时代的解读
第一节 考茨基:走向“超帝国主义
一、帝国主义是工业国与农业国的矛盾
二、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
三、资本主义将进入“超帝国主义”
第二节 卢森堡:资本积累导致帝国主义
一、资本积累:卢森堡对马克思的诘难
二、“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
第三节 拉法格:托拉斯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
一、美国托拉斯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托拉斯创造着美国的历史
三、托拉斯必然走向帝国主义
第四节 希法亭:金融资本是资本在现代资本主义中的表现形态
一、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的表现形态
二、金融资本的历史趋势

第四章 关于俄国革命性质与意义的争论
第一节、俄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
一、俄国革命及其性质
二、俄国革命引发民主与专政的思考
第二节、俄国革命的世界意义
一、俄国革命是整个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
二、俄国革命的批判

第五章 “米勒兰事件”与议会民主
第一节、米勒兰是修正主义的实践者
一、米勒兰加入资产阶级内阁政府
二、米勒加入资产阶级内阁政府的实质
三、议会与选举对无产阶级有害还是有益
第二节、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手段
一、民主改良是社会革命的主要方式
二、暴力仍是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第六章 社会民主党建设
第一节、社会民主党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
一、农民与土地问题
二、社会民主党与工会
三、社会民主党与人民群众
第二节、社会民主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
一、要民主还是要集中
二、民主与集中之争的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