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特质<br> 文化的特质是构筑魂魄传奇的第四种材料。本书谈的是明清笔记小说里的魂魄传奇,因此,它指的自然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质。<br> 《汤公还魂》就含有这种材料。汤聘从死亡到还魂期间的经历,用现代科学的语汇来说,叫做“超越性濒死经验”,它也是一种让人困惑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根据医学哲学家穆迪(R.A.Moody)对濒死复苏病人的调查,“超越性濒死经验”包括:对自己的一生做快速而整体的回顾,觉得自己正在一个黑暗的隧道中滚动,遇到指引者、死去的亲友,看到具有人形的灿烂光体,目睹光城,某人将他从肉体死亡中拯救出来,怀着不同的信念重返人间等。如果以此来对照汤公还魂的情节,不难发现其中有颇多雷同之处:所谓“从童年至今各种琐碎久忘的经历,又都随心血而来,如潮水般一一涌上心头”,乃是在对自己的一生做快速而整体的回顾;而“被塞进巨人袖中”则是在一个黑暗的隧道里滚动的知觉变形;路边打坐的和尚是指引者;孔子圣庙、文昌帝君殿是伟大的光城;而观世音菩萨则是拯救者。<br> 但根据报告,一个西方人在濒死复苏后,往往会说他“看到”的指引者是牧师、神父或天使,而拯救者则是耶稣基督、圣母玛丽亚或上帝,至于目睹的伟大光城通常是像教堂之类的建筑物。在比较之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它们其实是受到文化制约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这些幻觉反映了一个人所浸淫的某些文化特质。<br> 在汤聘以文化特质来包装其特殊感官知觉经验的过程中,又显现出另一种中国文化的特质,因为他的游魂所遇到的孔子、文昌帝君和观世音菩萨,分别是儒、道、释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儒、道、释是一直在互争雄长的文化势力,汤聘的游魂在途中“巧遇”这三个代表人物,可以说是此一文化现实的投影。<br> 大多数的魂魄传奇也都具有诸如此类的中国文化特质,而它是使这些故事显出“中国特色”的最重要材料。<br> 材料间的有机组合<br> 特殊的感官知觉经验、古老的思维模式、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内涵、中国文化的特质是构筑魂魄传奇的基本材料,它们就像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可依不同的比例和方式组合成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br> 若将魂魄传奇拆解开来,则每一个故事其实也都是由上述四种材料依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屋顶上的太监》这个故事最简单,它所含的也许只有特殊感官知觉经验这种成分。而《僧人与小蛇》则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古老思维模式外,显然也含有特殊感官知觉经验的成分,因为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感官知觉经验。<br> 大多数故事都含有三或四种材料。《穆小琼复仇》这个故事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内涵外,亦以“见鬼”此一特殊感官知觉经验来串场;而女鬼要求张某为她刻的“穆小琼神位”,则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质;不过这种认为灵魂会依附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之东西上的观念,亦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譬如非洲的阿闪提人就认为死者的灵魂会依附在他生前所坐的木凳上,而在人死后,这个代表其个人身份的凳子即被用煤灰涂黑,放在家族的“凳屋”(类似中国的祠堂),接受阳世子孙的供奉祭祀;因此,它其实也是人类古老而共通之思维模式的显影。<br> 至于《汤公还魂》这个故事,除了我们已提到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及中国文化的特质这两种材料外,汤聘游魂与孔子、文昌帝君及观世音菩萨的遇合经过,多少亦是在显示中国民间百姓的某种集体心思,从情节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民间百姓对儒、道、释是三者都要,但却又各有评价。在照顾灵魂这个问题上,儒家多少被认为是“徒具虚名”的,释家则显得“技高一筹”,而道家则是儒与释间的中介角色。至于汤聘这个读书人,平日在朝为官,讲的是孔孟的圣贤之道,但死后却渴望前往西方的极乐世界,这种“外儒内佛”的心理样貌,更是自魏晋以降,甚多中国士子的心理样貌。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特质中亦纠葛着某些集体的心理内涵。另外,“技高一筹”的观世音菩萨,她所施展的大法力?折下一段柳枝,倒出净瓶里的神水,合土为泥,拍附在汤某的魂体上——其实是常见于原始民族的“模拟巫术”,亦即古老思维模式的产物,而观世音菩萨不过是“螺髻庄严,金容满面”的女巫师罢了。在这里,古老的思维模式又和文化特质纠葛在一起。<br> 总之,拆解任何一则魂魄传奇,我们都可以发现它是由上述四种材料依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