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指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面对任何一组可供选择的方案,他总是倾向于选择那种使其目标最大化的方案:要么是收益一定的条件下选择成本最小的,要么是成本既定的条件下选择收益最大的。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行为理性,并不意味着每一种选择一定是最理想的,而是行为者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通常做出最符合其目标的选择。
二是指所有的行为者都具有经济理性。这里的行为者既包括农民,也包括城市居民,同样也包括各级、各地政府的政策制定者。
读者将会发现,一旦我们从理性行为假说出发,在解释任何遇到的问题时,就可以保持方法论上的一致性。否则,便要时时陷入方法论的飘浮不定、人云亦云的境况之中。
为了让读者对下面的阅读有一个思想准备,这里有必要先对全书做一个概要的预报。本书第二章将从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讨论改革以前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原因。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推行,以及与之配套的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公社体制、户籍管理体制,共同形成了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障碍。长期的结果则是积累了巨大的劳动力流动势能,并付出了就业结构转变缓慢的经济代价。
第三章在总结已有的迁移理论和政策传统的基础上,揭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劳动力迁移现象的特殊动因。其特殊性在于,这个过程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的正常化和以匡正信号为特征的体制改革相结合的过程。
第二、三两章,是在第一章描述了劳动力流动基本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交代这个经济现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劳动力迁移这一现象是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必然过程。第三章是关于劳动力转移动因的分析,第四章进一步探讨劳动力转移的流向,使用宏观和微观的资料,进一步实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推力、拉力和合力。
第五章和第六章暂时离开对劳动力流动问题本身的直接观察,而是将其放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及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来考察,揭示劳动力流动对于城市经济的作用,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发育中的重要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