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拖家带口的曾宪梓回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叔父赞助的1万港币,租完房子后只剩下了6千港币,这就是曾宪梓创业时的全部资金。<br> 曾宪梓有超常的吃苦精神,为了保证一家人不饿肚子,他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铁的规矩:每天不卖掉60条领带决不回家。然而,光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令曾宪梓大为苦恼的是:在当时,香港人根本不认香港货。一方面,殖民统治使洋货充斥着大商场的每一个角落,追求体面的香港人从来就不曾在大商场里见过香港本地生产的名牌;另一方面,香港本地的产品一直是以粗制滥造、价格便宜的面目出现在最低端的市场上的。像曾宪梓挨家挨户地向街边小店推销自己家庭作坊制造的领带,尽管每条领带只有八毛钱的利润,但在他创业的第一年,每天60条的推销指标也常常让他费尽周折。当时,这个已有500万人口的偌大香港,竟然没有属于自己品牌的领带!<br> 比勤奋更让人接近成功的是执著。“外国人可以在香港拥有自己的名牌产品,为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地方、自己的商场、自己的消费市场上却不能拥有自己的牌子、自己生产的领带呢?”“洋货到底好在哪儿?”曾宪梓总是在思考这样的问题。<br> 执著让曾宪梓迈出了冒险的第一步。他在当时香港最有名的一家大商场选购了最流行、最高档的四款欧洲名牌领带。回到家后,他将这四款领带大卸八块,直到拆得不能再拆,仔细研究它们的款式设计、色彩搭配、裁剪工艺,然后再按照原样将拆开的领带仔细缝合起来。如此反复地不 知道进行了多少次,直到一个星期后,他终于摸索出了设计、裁剪、缝制、熨烫国外名牌领带的技巧,当他拿出自己用高档面料仿制的“进口领带”时,连大商场领带柜的经理都真假难辨了。产品制作工艺和质量上的飞跃是怎样换来的?曾宪梓 为了买那四款领带,竟然咬紧牙关,花了差不多全家人一个月的口粮钱。<br> 过了质量关,自己的领带也有了“金利来”这个名字。但曾宪梓心里清楚: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由于没有知名度,“金利来”领带虽然勉强进入了几家商场。但和外国领带比起来,要么是价钱上不去,要么就是销售不畅,怎么办?独具慧眼的曾宪梓把目光落在了广告上。1970年“父亲节”期间,曾宪梓决定不惜花费三千港币在报纸上打广告。这已经是他辛苦一年的所有利润了。<br> 当时这个广告的创意是这样的:向父亲致意,送“金利来”领带。广告一经刊登,立见成效,不但原来已经进了“金利来”领带的商场打来告急电话,要求火速补货,而且包括大商场在内的更多的商场和百货公司还纷纷邀请曾宪梓的“金利来”领带进店销售。<br> 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尝到了螃蟹的鲜美。牛刀小试,初战告捷,此时的曾宪梓总算衣食无忧了。<br> 如果没有前一次在父亲节上做广告的一鸣惊人,也不会有接下来贵人相助的一段佳话。<br> 1971年,正值中国推行乒乓外交如火如荼之际,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杯上再一次囊括了全部奖杯,一时间全体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被极大地振奋起来。虽然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让香港人备感欣慰的是,中国乒乓球队在凯旋回国途中将应邀在香港进行乒乓球表演赛。<br> 这一天,一个人自信地推开了金利来公司的大门,他就是刚成立不久却一举夺得此次乒乓球表演赛独家电视转播权的香港无限电视台营业部的经理陈庆祥。对曾宪梓过人胆识十分钦佩的陈庆祥给曾宪梓带来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br> “比赛的独家转播,将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如果‘金利来’能独家赞助播出,那‘金利来’无疑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br> 然而,陈庆祥哪里知道,此时刚刚扩大了生产规模的曾宪梓,已是囊中羞涩,所以当他告诉曾宪梓此次独家赞助费要三万港币时,几乎把曾宪梓吓得跳了起来。曾宪梓太清楚三万港币对他来说是个什么概念,他可以买下他一家六口正租住的六十平方米的单元房,或者把自己的工厂搬到一个更加理想而稳定的场所。况且他当时手头确实很紧,要么把厂子抵出去,或者借高利贷硬撑,而万一广告播出后市场反应平淡,那等待他的只有一条死路——倾家荡产。<br> 不冒任何风险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险,真正的商人都懂得这一基本常识。最后,曾宪梓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决定:做这次广告。<br> 以后的事尽人皆知。随着“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这句由曾宪梓自己设计出来并且沿用至今的广告语的播出,定单便如雪片一般向曾宪梓飞来,曾宪梓和“金利来”获得了空前的成功。<br> 时至今日,金利来已经成为了包括西服、衬衫、皮鞋、皮包、皮夹、领带及领带夹等男士服装服饰产品的世界知名品牌。曾宪梓创业时仅有6千港币的“资金”,而真正使曾宪梓成功的“资本”是他独到的商业眼光和敢冒风险的拼劲。从曾宪梓仿造进口高级领带到曾宪梓为男人们打造的品牌——金利来飞向全世界,曾宪梓只用了3年时间。<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