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精神分析纲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057310
  • 作      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本系列丛书共18种,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荷妮和弗罗姆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状态心理,大至精神病串,小至日常笔误、舌误等过失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讨这些著作,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我所有。《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是其中一册!
展开
作者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
展开
内容介绍
  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以后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重要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的方法都在这部著作当中得到精深的表述。
展开
精彩书摘
  只是因为自卑情结变得相当普遍,我才敢大胆在这里给你们讲一点题外话。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目前仍然活着,虽然此刻已隐退到幕后。他的某个肢体因出生时损伤而残废了。一个很出名的当代作家特别喜欢编辑名人传记,他描述了我正在谈的那个人的生活。现在写传记要想限制剖析人物心理深度的要求是很困难的。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的作者做了一次冒险,他试图把主人公性格的全部发展过程都建立在他认为是由生理缺陷所导致的自卑感的基础上。这样做时,他却忽略了一个虽然微小但却意义重要的事实。一般来说,对于不幸而生下了一个有病的或在其他方面有缺陷的孩子的母亲,她们都是以过分的爱去补偿孩子所遭受的不公平的缺陷。但在我们所举的这个例子中,傲慢的母亲却采取了另一种作法;她因为孩子有病而收回了她的爱。当孩子长大成一个具有极大权力的成人时,他用行动明确地表明他从未忘记他的母亲。当你认为母亲的爱对于幼儿精神生活很重要的话,你无疑会在自己思想中对那名传记作者的自卑理论进行修正了。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超我。我们已经设定超我具有自我监视、良心以及(维持)自我理想的功能。根据我们关于超我起源的说明,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事实和一个重大的心理学事实构成的前提:即,人类幼儿时对父母亲的长期依赖和俄狄浦斯情结,这两个事实又紧密地相互联结。超我是每一个道德限制的代表,它是追求完美的倡导者——简单地说,超我就是我们从心理学方面所能够把握的、被描述为人类生活的较高层次的那种东西。由于它本身起源于父母、教育者等人的影响,所以如果我们探究这些起源,就会更好地理解它的重要性。一般来说,父母以及类似于父母的有权威的影响者,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超我的教诲来教育儿童的。不论他们的自我与超我达成了何种谅解,他们在教育儿童时都是严厉和苛刻的。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儿童时期的困难,他们很高兴现在能完全仿同他们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父母过去也是以同样严厉的限制来管束他们的。故此,儿童的超我的形成所依据的模式实际上不是他的父母,而是他父母的超我;两种超我的内容是相同的,它成为传统和所有抵抗世俗风气的价值判断的承载物,这些价值判断以超我的方式代代相传。诸位可以很容易地猜测到,在我们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例如,过失问题——时,考虑到超我将会给予我们非常重要的帮助,这种考虑甚至可能给予我们有关教育问题的富于实际价值的提示。唯物史观的失误看来很可能就是低估了这个因素。他们提出人们的“意识形态”只是同时代的经济条件的产物和上层建筑的主张,而漠视超我。这种观点是真实的,但很可能并非全部真理。人类从未完全生活在现实中。过去的种族和民族的传统以超我的意识形态保存下来,它只是缓慢地向现实的影响和新的变化让步;由于它是通过超我施加影响,所以它在人类生活中可以独立于经济条件而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1921年,我试图利用超我和自我的不同来研究群体心理学。我归纳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心理群体是这样一些个体的集合,他们把同一个人引入他们的超我,并根据这个共同的成分在他们的自我中相互仿同。当然这仅适用于有领袖的群体。如果我们拥有更多的这类应用,我们就可以完全理解超我的假说,并且,一旦我们熟悉了潜意识心理领域之后,在进入更为表面的、更高层次的心理结构时,至今仍然困惑我们的难题就可以消失了。当然,我并未认为分离出超我就是解决了自我心理学的根本问题。相反这只是第一步;但在这种情形下还不仅仅是第一步艰难。
  然而,现在另一个问题在等待我们去解决——在自我相反的一端,正如我们即将提出的。实际上,在以前的分析工作中,观察就已经向我们显示这个老问题了。由于这个问题常常发生,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揭示它的重要性的关键所在。正如诸位所知,全部精神分析的理论事实上是建立在对抵抗的理解基础上的。当我们力图使病人的无意识变为意识时,病人就会表现出抵制的行为,这种抵制的客观标志是病人的联想失败或远离所涉及的主题。他也可能在主观上意识到抵制的存在,这通过当他接近论题时便产生种种痛苦的感情这一事实表现出来。但这最后一种标志也可能缺席。当病人处于抵制状态时,我们对病人说,从你的行为推断,你现在正处于抵制状态;病人回答说他对此毫无所知,只意识到他的联想变得更困难了。结果证明我们是对的;但在那种情形下,病人的抵制也是无意识的,正如我们在研究如何加以提升的被压抑物是无意识的一样。我们很久以前就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这种无意识的抵制产生于心灵的哪一部分?精神分析的入门者将准备立刻回答:它当然是无意识的东西产生的抵制。这是一个模棱两可而毫无用处的回答!如果它意味着抵制从被压抑物中产生,我们必须回答说:肯定不是!我们应该认为被压抑物具有一种向上的强大的内驱力,具有一种努力进入意识状态的冲动。抵制只能是自我的一种表现,它最初强力实行压抑,现在又希望保持压抑。而且,这就是我们一直采取的观点。由于我们已经假定在自我中有一种特殊的机构,即超我,它代表了各种具有限制和否定特征的要求,我们也许可以说压抑是这个超我的工作,超我或者亲自实施压抑,或者由自我按它的指令实行压抑。如果我们在分析时遭遇的抵制未被病人所意识到,那么就意味着在某些相当重要的情况下,超我和自我都能够无意识运作,或者——这也许更重要——自我和超我的某些部分都是无意识的。在此两种情形下,我们都被迫考虑这样一种令人不快的发现:一方面超我、自我与意识不完全一致;另一方面,被压抑物与无意识也不完全一致。
展开
目录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序言
第二十九讲 关于梦的理论的修正
第三十讲 梦与神秘论
第三十一讲 关于心理人格的剖析
第三十二讲 焦虑与本能生活
第三十三讲 女性心理
第三十四讲 阐释、应用与展望
第三十五讲 关于世界观问题
《精神分析纲要》
第一章 精神及其活动
第一节 精神器官
第二节 关于本能的理论
第三节 性功能的发展
第四节 精神性质
第五节 释梦之例证
第二章 实践任务
第一节 精神分析技术
第二节 精神分析工作一例
第三节 精神器官与外部世界
第四节 内心世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