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阅世心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38155
  • 作      者:
    季羡林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阅世心语》介绍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
  对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
  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和,有一见如故,有茫然相对。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写书的本领。
展开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方面。是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展开
精彩书评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读季羡林《阅世心语》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自己家里要是没有老人,就好比是冬天穿着的棉袄后背上漏了个窟窿,温暖没了不说,少了那一小块贴心的棉布,说话做事就好象少了分寸,出门在外少了一份牵挂和寄托。同样的道理,要是一个国家没有老人,尤其是明世理的文化老人,那泱泱大国何以成其大,悠悠历史,又何以见其长啊?所以,世纪之交的中国,有季羡林这样一位文化老人的声音传出来,确实是一件幸事。
  季老是1911年生的人,今年已是96岁,他喜欢引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诗“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就是指米寿、茶就是指茶寿,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米字的形态,一看便知为八十八,所以米寿就是88岁;而茶字形态恰如米字之上又加上艹字头,可推想到再加廿,成一O八岁了。粗看起来,这话好象是贪图高寿,但在我看来,“米”是温饱需求层次的,而“茶”是精神文化层次的,因此,从“米寿”到“茶寿”应该还暗含着“再攀精神高峰”的意思,而摆在我面前的这本《阅世心语》无疑就是一种见证。
  该书收录了季老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涉及的主题有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方面,从中可以窥见这位清癯矍铄的文化老人的生活态度,人生智慧、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比如,很多人到了60岁、70岁就退休,完全不能工作了,但季老却不同,他有股“不服老”的精神。对于那些老了没事干就提着鸟笼溜达的人,他似乎很看不起,而对陈寅恪、冯友兰、陈翰笙这些晚年失明仍坚守学术一隅、勤于著述的人,他则极力赞赏。正是因为有这种“人生从八十岁开始”的劲头,他才能在80-90岁之间完成两部开创性巨著《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
  其实,季老在晚年,不光是学问完成了冲顶,散文创作也进入了一种“化境”。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喻之为啜香茗,齿颊留香,亦如沐惠风浴春雨,惬意无比。比如,《老年人十忌》里,他认为老年人不应该倚老卖老时,随手便举了周总理与大家讨论翻译 “倚老卖老”的故事,这一掌故大大的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而在《大放光明》中,他用“目中无人”来形容自己得了眼病看不清楚人,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走路时的“一脚高,一脚低”,这种比喻的天才和幽默的风度让人不禁莞尔。更妙的文字在那篇《八十述怀》中,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这些十分流畅、一气呵成的四字句非常讲究对仗的工整和音调的平仄合辙,因此读起来铿锵有力,既顺口又悦耳,使人不能不想起那些从小背诵的古代散文名篇;紧接着,先生又用了最后四句非常“现代白话”的句式,四句排比并列,强调了节奏和复沓,与前面的典雅整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读起来就跟音乐一样,美不胜收。
  总之,对于季老学问和文章,我是佩服的,我有时候想,能把文字码到这份上,也算是登峰造极了。最近几年里,季老还出于对民族文化命运的关心,频频地出来说话,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他认为,“西方哲学或者思想方法是分析的,而东方的则是综合的。……目前西方的分析已经走得够远了。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到了尽头,但是已经露出了强弩之末的端倪。照目前这样子不断地再分析下去,总有一天会走到分析的尽头。那么,怎么办呢?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从几千年的历史上来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球已经快踢到东方文化的场地上来了。东方的综合可以济西方分析之穷”。季老的这种观点虽然在学术界还有种种不同的声音,但这种拳拳赤子之情让人动容。更为难得的是,季老在晚年出来请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三个头衔,这种老辈人物的“自知之明”和“淡薄名志”又岂是某些人的“难得糊涂”能比的?
  黑格尔曾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不一样的,“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小孩子也能说,可是对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的全部生活意义”。如果说,《天竺心影》表现的是求学者的旷达和使命,《牛棚杂忆》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苦涩和幽默,《清塘荷韵》表现的是文人的孤高和韵味,《朗润思语》表现的是读书人的殷切和温情,《东西漫步》表现的是学者的渊博和雅致,那么,摆在我面前刚刚读完的这本《阅世心语》,则更多的是表现了一位“国老”的眼见和抱负!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纵浪大化中
人生/3
再谈人生/4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5
不完满才是人生/7
世态炎凉/9
走运与倒霉/10
缘分与命运/11
做人与处世/13
牵就与适应/14
谦虚与虚伪/15
容忍/17
时间/18
成功/21
爱情/22
知足知不足/26
有为有不为/27
漫谈伦理道德/28
论朋友/35
论压力/36
谈孝/37
老年谈老/39
老年四“得”/42
老年十忌/43
八十述怀/55
梦游21世纪/58
迎新怀旧/60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64
九十述怀/65
九三述怀/72
狗年元旦抒怀/75
九十五岁初度/77

第二篇  学海泛槎
国学漫谈/83
国学日益为全世界所重视但仍任重而道远/86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87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90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02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104
西方不亮东方亮/108
东学西渐与“东化”/116
“天人合一”新解/124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137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138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140
我最喜爱的书/141
藏书与读书/144
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146
才、学、识/147
如何搜集资料/149
如何利用时间/150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151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154
思想家与哲学家/155
辞“国学大师”/157
辞学界(术)泰斗/158
辞“国宝”/158

第三篇  流年碎影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67
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方法/169
中国的考据学/170
德国的考据学/171
中国文化的内涵/174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177
文化与气节/179
爱国主义/180
陈寅恪先生一家三代的爱国主义/181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185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189
朱光潜先生的为人与为学/191
记张岱年先生/195
为胡适说几句话/196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200
回忆梁实秋先生/203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205
扫傅斯年先生墓/214
痛悼钟敬文先生/217
悼念邓广铭先生/219
悼组缃/222
悼巴老/226
悼念沈从文先生/227
痛悼克家/231
怀念乔木/233
悼念赵朴老/238
元旦思母/240
我的家/241

第四篇  相期以茶
一个预言的实现/247
爱国与奉献/248
再谈爱国主义/249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251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253
当时只道是寻常/258
我的座右铭/259
座右铭(老年时期)/260
我的美人观/261
赞“代沟”/264
笑着走/267
封笔问题/268
我害怕“天才”/269
目中无人/270
大放光明/272
西苑医院/277
艰苦挣扎/278
三○一医院/280
死的浮想/281
病房里的日常生活/282
简短的评估/284
反躬自省/286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291
对未来的悬思/293
回家/294
三进宫/297
唐常建的一首诗/302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303
白衣天使新赞/305
护士长/30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