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乐曲是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感受了成都西郊的王建墓所(永陵地宫)的启示而创作的。王建墓中,镌有24幅乐舞石刻图像,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公元10世纪)前蜀宫廷乐舞的重要史迹。考察这些石刻,可以知道当时蜀宫的坐部伎表演着一种叫做“燕乐”的歌舞音乐;又据史学家研究,石刻中的舞者所表演的舞蹈,应为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我们由此得到启示,构思并创作了这首《蜀宫夜宴》民族管弦乐曲,以再现前蜀宫廷歌舞音乐的一个场面。
由于当时的音调已无传谱,因之此曲纯属虚拟的创作;但其素材的运用、曲体的构成,乃至音乐的格调情趣等方面,则大体依据一些有关的文献资料予以推想创意,试图使作品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矩度和风貌。至于乐队的编制与配器,我们并不执意复古,而放手选用各色乐器加以调配,以获得意想中所需要的韵味。
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夜空宁静,月色清凉。乐工们已作好侍宴的准备。继而钟鼓齐鸣,管弦纷奏,宾主从容款步,在庄严典雅的音乐中入殿就席。第二部分:酒过数巡,绮妆的女乐登场献艺,踏着多变的乐节,表演着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音乐颇富舞蹈动律,并有异国情调,因《霓裳》乐汇源出古印度《婆罗门曲》之故。第三部分:大致重现首部华贵的旋律,乃宴毕的送客乐。收尾时音乐泛起了伤感的余韵,意在刻划更残漏尽,乐工们悲凉郁悒的心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