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猴、画猴,应该说始于少年时代《西游记》连环画予吾之影响。那时对“美猴王”有着无限的崇拜,那双火眼金睛,那神通广大的“七十二变”,那爱憎分明的强烈性格,那对唐僧的无限忠诚,对妖魔嫉恶如仇的大无畏精神,使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触动,
“美猴王”成为我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偶像。因而到处涂鸦“美猴王”成为我少年生活的最大乐趣。
宋元以来,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宝库中,表现猿族类的画家不乏其人,如易元吉、毛松、牧谿、颜辉等,他们以描绘前人所未到者驰其名,可谓中国画史上画猴的奠基人。在现代画家刘继卣的作品《大闹天宫》中,除了众多精美的人物之外,一大群神态各异、极为生动的“猴儿”们,堪称当代中国重彩画猴之最而被载入中国绘画的史册。
如何用水墨去表现这一动物,是花鸟画创作研究的一个课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中,随着人们保护、关爱动物的意识日益增强,对属相文化的兴趣和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人物画家,有时根据创作的需要也会常常涉及这一领域。接受这一选题,就意味着画家在其造型、笔墨、意境等形式上都需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进而要做深入的探索,在深入实践后而日臻成熟、完善。通过大量的写生,我发现画猴与画人一样,绝非千人(猴)一面。猴子不但有着与人类近似的造型,更有机警、灵敏的特性:它们躁动不定、体态多变,有时攀枝挂月、岭上飞影,有时追逐嬉闹、觅食摘果,有时结伴丘山,悠闲懒散。正如秦观《观易元吉獐猿图歌》所描绘的那样:
“参天老木相樛枝,嵌空怪石衔青漪。两猿上下一旁挂,两猿熟视苍蛙疑。萧萧丛竹山风吹,海棠杜宇相因依。下有两獐从两儿,花餐草啮含春嬉。”它们又是立于天地间的精灵,在风霜雪雨、水火雷鸣的自然状态下顽强生存、勇猛抗争。我以此为主题,状物、传情、达意,用绘画的形式、畅快淋漓的笔墨捕捉猴子的机敏,使它们千姿百势的瞬间跃然纸上,使这群大自然的精灵充满生命的活力,更为人性化。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最重写画家之心意。吾爱猴,此吾之心;以心落墨,化为笔下千万生灵,此吾之意。希望这本画册的出版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更希望你们也能爱猴、欣赏猴。若如此,则吾与诸读者心意相通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