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蛋白尿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将蛋白尿分为四型:
(1)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某种蛋白质浓度过高,经正常或异常的肾小球滤过,引起蛋白尿,尿蛋白成分可能是免疫球蛋白轻链、肌球蛋白等。Bence Jones蛋白最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也可见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轻链沉积病,并偶见于淋巴瘤或白血病。蛋白电泳可从患者血浆中检出底窄峰高的M蛋白带。
(2)肾小球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损伤而产生的蛋白尿。这类患者尿中蛋白量常较大,主要成分是白蛋白。根据尿蛋白组成不同可分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曾经认为选择性蛋白尿与微小病变有关,非选择性蛋白尿与其他各类肾小球疾病有关,但临床应用发现用蛋白尿选择性推断肾炎病理类型并不可靠。
(3)肾小管性蛋白尿:发生机理是由于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回吸收障碍。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过的、分子量小于20000d的血浆蛋白质均可在流经肾小管时被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胞饮回吸收。当肾小管损伤,尤其由各种抗生素或重金属造成损伤时,回吸收功能障碍,尿中这类小分子量蛋白质排泄增加,即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