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编内科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574656
  • 作      者:
    牟善初,郑秋甫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内容介绍
      《新编内科学》由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且具有丰富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解放军总医院等内科专家集体编著。共分两篇十八章,上篇着重介绍用于内科疾病诊治的各种常用与新辅助检查、操作技术、治疗技术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临床适应证等;下篇详细阐述了内科各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要点及预后等,侧重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融入国内外各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展开
精彩书摘
    4.检查方法 (1)按通知预约时间患者带来病历准时到检查室。 (2)患者来Hoher检查室以后,首先记录一份常规12导联心电图,供分析DCG时参考。 (3)操作人员阅读患者心电图,以确定监测导联。 (4)解开患者的上衣钮扣,暴露出胸部,用纱布擦去所粘贴电极皮肤上的油脂。 (5)选用优质电极粘贴在胸部固定的位置上。 (6)将导联线正确连接在电极上,然后用胶布加以固定。 (7)在磁带盘上写上姓名、年龄、住院号、临床诊断、记录日期、开始记录时间、记录盒编号等。装上磁带、电池,按下记录键之后将记录器佩带在患者身上。 (8)填写生活日记,由患者完成。 (9)向患者讲明注意事项及保护记录器的方法。即可离开检查室,带上病历返回病室。 (10)Holter监测满24 h之后应及时到动态心电图检查室,取出磁带、电池与记录器、交回监测记录单,技术员结束记录时应注意先打开记录盒取出电池,再取下电极与磁带。固态记录器应及时输入回放系统进行存盘或分析处理。 (11)对于急症危重症患者,技术员必须带上Holter记录器去床边检查,24 h之后再取回记录器。 (12)对门诊患者行Hoher 检查时,应让患者留下住址、电话号码及身份证,次日归还本人。带上记录器以后,避免不安全因素,防止损坏记录器。 (五)DCG分析技术 一份DCG资料处理速度的快慢以及报告的准确性、可靠性等问题,主要取决于Hoher仪的性能及心电图技术员的业务水平。这里仅就常见的几种问题作一介绍。 1.干扰的原因与预防 有经验的临床医师与技术员深深地体会到,分析DCG时最令人头痛的不是复杂心律失常疑难的程度,而是DCG上出现的各种干扰与伪差。<br>    ……
展开
目录
上篇 内科各种诊断和治疗技术<br>第一章 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br>第一节 心电图检查<br>第二节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电学检查<br>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br>第四节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br>第五节 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br>第六节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br>第七节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br>第八节 心内膜活检的临床应用<br>第九节 心脏核素检查<br>第十节 常用心脏操作技术<br>第十一节 动态血压监测<br>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br>第一节 肺功能测定<br>第二节 胸部疾患的影像学检查<br>第三节 胸部疾病的器械检查<br>第四节 人工机械通气支持治疗<br>第三章 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技术<br>第一节 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br>第二节 胃肠疾病的激光治疗<br>第三节 胃肠胰疾病诊断技术和试验<br>第四节 腹腔穿刺术<br>第五节 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br>第四章 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br>第一节 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技术<br>第二节 成分输血<br>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br>第一节 尿液检查<br>第二节 肾功能试验<br>第三节 肾脏疾病免疫学检查<br>第四节 肾脏影像学与核素检查<br>第五节 肾脏活体组织检查<br>第六节 血液净化疗法<br>第六章 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br>第一节 垂体前叶<br>第二节 垂体后叶<br>第三节 甲状腺<br>第四节 甲状旁腺<br>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br>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br>第七节 性腺<br>第八节 胰岛β细胞功能<br>第九节 其他功能试验<br>第十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br>第十一节 标准体重参考表<br>第七章 风湿性疾病实验室检查<br>第一节 类风湿因子及其他抗体检测<br>第二节 抗核抗体谱<br>第三节 抗组蛋白抗体检测<br>第四节 抗心磷脂抗体测定<br>第五节 抗Lyme病螺旋体抗体<br>第六节 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B27测定<br>第七节 总补体及补体成分测定<br>第八节 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br>第九节 免疫球蛋白及其测定<br>第十节 冷球蛋白测定<br>第八章 神经系统诊断和治疗技术<br>第一节 脑脊液检查<br>第二节 神经影像学检查<br>第三节 神经电生理检查<br>第四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br>第五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br>第六节 肌肉及神经组织病理学检查<br><br>下篇 内科疾病<br>第九章 感染性疾病<br>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br>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br>第三节 螺旋体病<br>第四节 立克次体病<br>第五节 支原体和衣原体病<br>第六节 深部真菌病<br>第七节 寄生虫病<br>第十章 急性中毒<br>第一节 总论<br>第二节 有害气体中毒<br>第三节 强酸强碱中毒<br>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中毒<br>第五节 药物中毒<br>第六节 农药中毒<br>第七节 金属中毒<br>第八节 植物毒中毒<br>第九节 动物咬伤<br>第十节 急性食物中毒<br>第十一节 高原病及减压病<br>第十二节 急性放射病<br>第十三节 电击伤<br>第十四节 中暑<br>第十五节 溺水<br>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br>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r>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br>第三节 慢性支气管炎<br>第四节 阻塞性肺气肿<br>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br>第六节 支气管扩张症<br>第七节 肺炎<br>第八节 肺真菌病<br>第九节 肺脓肿<br>第十节 肺寄生虫病<br>第十一节 过敏性肺疾病<br>第十二节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br>第十三节 肉芽肿性肺疾病<br>第十四节 肺结核<br>第十五节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沿着症<br>第十六节 肺部肿瘤<br>第十七节 职业性支气管-肺损害<br>第十八节 结缔组织病的肺损害<br>第十九节 放射性肺损伤<br>第二十节 肺循环疾病<br>第二十一节 胸膜疾病<br>第二十二节 纵隔疾病<br>第二十三节 呼吸衰竭<br>第二十四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br>第二十五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br>第二十六节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br>第二十七节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br>第二十八节 咳嗽晕厥综合征<br>第二十九节 Poncet综合征<br>第三十节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br>第三十一节 中叶综合征<br>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br>第一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br>第二节 心源性休克<br>第三节 心律失常<br>第四节 冠心病猝死<br>第五节 心脏骤停和心脏复苏<br>第六节 风湿热<br>第七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br>第八节 心脏瓣膜病<br>第九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br>第十节 先天性心脏病<br>第十一节 高血压病和症状性高血压<br>第十二节 心包疾病<br>第十三节 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br>第十四节 心肌疾病<br>第十五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br>第十六节 甲状腺功能低下性心脏病<br>第十七节 心脏肿瘤<br>第十八节 主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br>第十九节 其他心脏病<br>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br>第一节 食管疾病<br>第二节 胃疾病<br>第三节 胃部手术后并发症<br>第四节 肠道疾病<br>第五节 肝脏疾病<br>第六节 胆道疾病<br>第七节 胰腺疾病<br>第八节 腹膜疾病<br>第九节 上消化道出血<br>第十节 下消化道出血<br>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br>第一节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br>第二节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br>第三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br>第四节 隐匿型肾小球肾炎<br>第五节 IgA肾病<br>第六节 基底膜肾病<br>第七节 肾病综合征<br>第八节 狼疮性肾炎<br>第九节 过敏性紫癜肾炎<br>第十节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br>第十一节 糖尿病肾病<br>第十二节 肾淀粉样变病<br>第十三节 尿酸性肾病<br>第十四节 多发性骨髓瘤样肾损害<br>第十五节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br>第十六节 肝肾综合征<br>第十七节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br>第十八节 肾小管酸中毒<br>第十九节 尿路感染<br>第二十节 肾结核<br>第二十一节 高血压性肾损害<br>第二十二节 肾血管性高血压<br>第二十三节 梗阻性肾病<br>第二十四节 多囊肾<br>第二十五节 遗传性肾炎<br>第二十六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br>第二十七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br>第十五章 血液系统疾病<br>第一节 红细胞疾病<br>第二节 白细胞疾病<br>第三节 白血病<br>第四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br>第五节 骨髓增生性疾病<br>第六节 浆细胞疾病<br>第七节 恶性淋巴瘤<br>第八节 恶性组织细胞病<br>第九节 出血性疾病<br>第十节 血栓形成和血栓性疾病<br>第十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br>第十二节 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br>第十三节 血色病<br>第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br>第一节 下丘脑疾病<br>第二节 垂体疾病<br>第三节 甲状腺疾病<br>第四节 甲状旁腺疾病<br>第五节 肾上腺疾病<br>第六节 性腺疾病<br>第七节 糖代谢疾病<br>第八节 单纯性肥胖症<br>第九节 高脂蛋白血症<br>第十节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br>第十一节 营养缺乏症<br>第十二节 微量元素代谢障碍<br>第十三节 水代谢紊乱<br>第十四节 电解质代谢紊乱<br>第十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br>第十七章 风湿性疾病<br>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br>第二节 急性风湿热<br>第三节 类风湿关节炎<br>第四节 多肌炎和皮肌炎<br>第五节 系统性硬皮症<br>第六节 系统性血管炎<br>第七节 白塞病<br>第八节 干燥综合征<br>第九节 分类未定的结缔组织综合征<br>第十节 重叠综合征<br>第十一节 结节性脂膜炎<br>第十二节 嗜酸性筋膜炎<br>第十三节 结节病<br>第十四节 淀粉样变<br>第十五节 代谢性骨病<br>第十六节 骨关节炎<br>第十七节 大骨节病<br>第十八节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br>第十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br>第一节 脑血管病<br>第二节 癫痫<br>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br>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br>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br>第六节 锥体外系疾病<br>第七节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br>第八节 神经系统肿瘤<br>第九节 脊髓病变<br>第十节 周围神经病<br>第十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br>第十二节 头痛症<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