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应激和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br>第一节 “应激”一词的由来和词义演化过程<br>第二节 应激的概念模型与评价<br>第三节 一体化的应激和心理应激概念<br>第二章 应激源及其致应激作用的评估<br>第一节 应激源及其分类<br>第二节 应激源致应激作用的评估<br>第三章 应激的心理反应及其中介和调节机制<br>第一节 应激的心理反应<br>第二节 心理反应的中介和调节机制<br>第三节 影响认知评价的心理社会因素<br>第四节 症状引发心理应激的过程和影响因素<br>第四章 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调节和整合机制<br>第一节 应激的生理反应的几个经典模型<br>第二节 生理应激反应的调节机制<br>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反应的整合<br>第五章 心理调适——自我防御和应对机制<br>第一节 心理调适的两种概念模式<br>第二节 自我防御机制<br>第三节 应对机制<br>第四节 心理调适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学问题及其解决办法<br>第五节 心理应激的控制策略<br>第六章 心理应激与健康<br>第一节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双重影响<br>第二节 生活应激与健康<br>第三节 工作应激与健康<br>第四节 心理应激与心理生理疾病<br>第五节 不可控制的心理应激致病机制的研究<br>第七章 心理应激、羞耻感与应对<br>第一节 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br>第二节 羞耻易感性及对羞耻的应对<br>第八章 下岗人员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br>第一节 下岗人员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资料<br>第二节 下岗人员的心理压力、应对和心理健康调查研究<br>第九章 中小学师生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br>第一节 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与其适应行为的关系<br>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应对的研究<br>第十章 抑郁症患者的应激、认知偏差及其相关的电生理机制<br>第一节 抑郁症患者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认知偏差和应对方式<br>第二节 社会支持和人格因素在抑郁症患者病情转归中的作用<br>第三节 抑郁症患者的ERPs特征的研究<br>第四节 抑郁症的其他相关单因素研究<br>第五节 自动思维与归因方式对抑郁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br>第十一章 抑郁障碍患者的应激、应对和防御特点<br>第一节 抑郁障碍发生和发展中的心理社会因素<br>第二节 抑郁障碍患者的归因、应对和防御特点的研究
展开